张姑娘听了,悄悄儿合何小姐说道:“说的好好儿的,这又说到二屋里去了。”两个正在说着,只听安太太笑道:“亲家说的这话,可真有理。只是你看我家这些人,那是个会纺线织布的?难道就穿这么一身棉花桃儿吗?”他道:“怎么没人儿会呀?你亲家母就会,他詹家大妗子也会,你只问闺女,他说得不会呀?”张姑娘又悄悄儿的道:“索性闺女也来了。”
那张老说得一团高兴,也不管他说甚么,又道:“等着咱多早晚置他两张机,几呀纺车子,就算你家这些二奶奶们学不来罢,这些佃户的娘儿们那个不会?找了他们来,按着短工给他工钱,再给上两顿小米子咸菜饭,一顿粥,等织出布来,亲家太太,你搂搂算盘看,一匹布管比买的便宜多少!再要讲到烧焰儿,遍地都是。山上的干树枝子,地下的干草、芦苇叶子、高粱岔子,那不是烧的?不过亲家你们这大户人家没这么作惯,再说也浇裹不了这些东西。如今你不把这地弄行了吗?将来议租的时候,可就合他们说开了,甚么是该年终供给咱的,按季供给咱的,按月供给咱的,按天供给咱的,除了他供给咱的东西,余外的都折了租子。你瞧,一天比一天进的钱儿是多了,出的钱儿是少了,你家躺着吃也吃不了了,为甚么人家说‘靠天吃饭,赖天穿衣’呢!那都讲拿钱买呢?我没说吗?我说话不会耍舌头,这也是在亲家你家,他们底下的伙伴儿们没个吊猴的。这要有个吊猴的,得了这话,还不够他们骂我的呢!”
安老夫妻两个听了他这段老实话,大合心意,一时觉得这个乡里亲家比那止于年节八盒儿的城里亲家大有用处。便说:“好极了!这也不是一时的事,我们算一总求下亲家了。”
安老爷说着,站起来又给他打了一躬。
不想这话张进宝在旁边听了,不但不吊猴,他比主人还快活,说道:“奴才还有句糊涂话,咱们家如今既难得娶了这么两位大奶奶,又遇着奴才亲家老爷肯帮着,老爷、太太可别犹疑,觉得拿着咱们这么个门子,怎么学着打起这个小算盘来了?那话别听他。这是个根本,早该这样。”安老爷道:“好极了!我正为亲家老爷面上有句话交代你们,你先见到这里,更好。”才待要说,他早听出老爷的话来,回道:“老爷、太太请放心,奴才没回过吗?都是主儿。别讲亲家老爷还是为咱们的事,再向来亲家老爷待奴才们也最恩宽。众家人有一点儿差错,老爷惟奴才是问。”安老爷又说了句“很好”,便把那个经折儿交下去,他才带了大家退下去。
却说张进宝领了众人下去,又合他们唠叨了一番。张亲家老爷坐了会子也就告辞,闲中也周旋了大家几句。过了两日,便次第的踏勘丈量起来。这话不但不是三五句可了,也不是三两月可完。他家只觉得忙过残冬,早到新春;开春之后,才交谷雨,便是麦秋;才过芒种,便是大秋。渐渐的槐花是黄起来,举子是忙起来了。
这大半年的工夫,公子是除了诵读之外,每月三六九日的文课,每日一首试帖诗,都是安老爷亲自命题批阅。那公子却也真个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日就月将,功夫大进。转眼间已是八月初旬,场期近矣!这正是:
利用始知耕织好,名成须仗父兄贤。
要知后事何如,下回书交代。
(第三十三回完)——
这回书话表安公子从去年埋首用功,光陰荏苒,早又今秋,岁考也考过了,马步箭也看过了,看看的场期将近。这日正是七月二十五日,次日二十六,便是他文课日期。晚饭饭过无事,便在他父亲前请领明日的题目。安老爷吩咐道:“明日这一课不是照往日一样作法。你近日的工夫却大有进境,只你这番是头一次进场,场里虽说有三天的限,其实除了进场出场,再除去吃睡,不过一天半的工夫。这其间三篇文章一首诗,再加上补录草稿,斟酌一番,笔下慢些,便不得从容。你向来作文笔下虽不迟钝,只不曾照场规练过。明日这课我要试你一试,一交寅初你就起来,我也陪你起个早,你跟我吃些东西,等到寅正出去,发给你题目,便在我讲学的那个所在作起来。限你不准继烛,把三文一诗作完。吃过晚饭再誊正交卷,却不可潦草塞责。我就在那里作个监试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