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场内不允许拍照,旁边的服务厅里有专门洗出来剧照可供购买。一面墙上大概有上百张剧照,观众记下号码便可索购。买照片的人相当多,我也买下四张。严谨刻苦的训练,传统古典的技艺,被大众所寄托的审美和精神的象征,与人世有所距离地存在着,这样的人才可算作真正的偶像。而在现代娱乐行业的廉价流水线里,被包装得奇形怪状的速成明星和无法经久流传昙花一现的表演,只能说是污染和浪费。
座位满席,妇人特意穿了和服挽上发髻化妆后过来看演出。看表演时很安静,但空气中弥漫不动声色的沉醉之意。为了抓紧时间,他们携带便当,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进食。在中国,昆曲如此之优雅华丽,使人痴迷难禁,但能够看到表演的机会并不多。几个经典曲目轮换来演,票价昂贵,且缺乏创新的能力。几个古老的本子,一代传一代,就这样寂寥地与岁月对峙,也许并没有创新的必要,也早已失去创新的能力。在歌舞伎座里,同样是古老的表演,但它是人民生活里紧密相联的一部分,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他们的享受和乐趣。歌舞伎座这一季的演出,将会一直持续到月底。每天,各种不同的曲段轮番滚动演出。
之后抵达京都。京都的静谧气氛令人放松。在一座以庭院微观之美取胜的古老寺院里,我见到有人用清端楷书,抄了一首晋人的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句竖行排列,写于册子上。我想,清远山上的清远寺,是否更加破落以至要被拆除了。她曾对我说,那寺庙墙壁上书写有这首诗。墙根下蟹爪菊茁壮开放,庭院中轻轻呼吸的苔藓和松柏。大叶冬青的暗绿色叶子闪烁出光泽,结出一颗一颗浑圆红色果实,这是童年时在故乡经常看到的植物。
夜色寂静的巷子空无一人,空气中的清冷和湿润,电线杆上布线错综裸露。午夜时分,与一个盛装的艺伎擦肩而过。年轻女子大概表演完毕,手里拿着包袱,脚步匆促,神情淡漠,带着一丝丝闲散下来颓唐之意,或许还有微醺醉意,木屐踢踢踏踏走过石板路。这一切不禁使人想起一个男子的言论,他说: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所以不是梦幻似的空假……无可置疑,这是我要的某种流连、变异、淡薄而依稀的古昔的气氛。即使它在异域。但它毕竟存在。
做完周日晚上的京都演讲后,我要离开。
那一天下雨。提前到。在图书馆的咖啡厅里喝咖啡,顺便看了一下举行活动的小厅。大概能容纳300人的空间,在开始之前的10分钟,只来了五六个人。第一排最靠左边的位置,坐着一个长发的耶稣头女子,穿着简单白衬衣,烟灰色灯芯绒裤子,球鞋,椅背上搭着黑色棉质外套。她一动不动腰背挺直坐在那里,目视前方,没有消遣用以打发时间,只是保持静止等待。她的背影使我情不自禁想象她的容貌,但不过是几秒钟的杂念。
等我从洗手间用冷水洗脸,梳理头发出来,7点半时间刚到。走进会场,发现突然之前空间里已坐满了人。满满一屋子的人,不知道他们如何做到如此准确而迅速地出现。走到前面演讲台,看了一下台下这些异国的陌生人。无论如何,会场此刻安静而专注的气氛,使我感觉安全和放松。那一双双集中注视着我的眼睛,有淡淡的微笑或凝肃的表情,表达出一种善意的礼貌。我扶正麦克风,开始演讲。
演讲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关于写作与人的真实性的关系。
按照中国主流文学的价值观,写作题材最好倾向乡村、变革、时代、战争诸如此类大题材。宏伟壮观,理直气壮,一种隆重而安全的形式感。如果有人倾向写出个体与他自身以及所置身的世界之间发生的关系,就务必涉及城市、情爱、性、内心阴暗面、人性秘密和困惑,以及死亡。呈现自我存在,呈现出美、真实、脆弱、尊严,同时呈现出缺陷、卑微、破损、不完满。
只要有人愿意写出态度,说出实话,他就对外界暴露出自我。写作本身不存在被理解的前提,但如果它具备个体存在感,就务必与越过大众价值观、是非观、道德伦理、常规秩序的尖锐边缘共存。同时,快速行进的时代,挟带亢奋和焦躁,如同浪潮席卷一切。个体置身其中,无可回避,不进则退。如果你拒绝跟随集体意志和意愿,会被看成是一个落伍的失败的失去价值的人。你会被孤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安妮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