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明坐起身来,觉得身上十分酸痛。进门来的是个白衣的少妇,她拉着孩子,道:“先生好些了吗?”
家明看惯了装腔作嗲,一个劲往他身上赖的的姨太太,甚至有些害怕女人。
但像这位太太这样大大方方毫不做作的却很少见。她不施脂粉,弯眉杏眼,脸上素白,穿着窄袖的小袄,头发整整齐齐地绾了个小髻,端庄秀丽,家明对她十分好感。那孩子转到母亲身后,抱着母亲的大腿,露出一张小脸来,眼睛骨溜溜地看他,趁着母亲不注意,做起鬼脸来,家明笑了出来。
孩子得意地仰起小脸,家明觉得失礼,咳了一声顺了顺嗓子,正了正颜色,跟妇人郑重道歉。
那妇人自我介绍作青娘,夫家姓林,丈夫曾做过翰林,可惜命薄,前两年病死了。青娘又问起家明为什么会昏倒在林子里,家明犹豫了一下。青娘十分聪明,见家明面有难色,立刻转换了话题,温声询问家明肚子是否饿了。
这下家明反倒不好意思了,见对方如此体贴,一时觉得血气上涌,觉得有义务向这样的好人说出真相,就算对方因此赶他出去,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哪知青娘只是静静地听着,并不做任何评论。
家明感激得几乎落泪。
青娘听完沉思片刻,说:“先生既然是个读书人,我府上正缺个先生教宝儿读书,管吃管住,只是钱少了些,只有一百贯铜钱,不知先生肯不肯。”
家明的下巴掉了下来,他没有想到妇人不仅没有立刻赶他走,还提供他一份生活。像他这样的情况,有地方呆就不错了,怎么还会挑三拣四。
◇◆◇◆◇
宝儿十分聪明,家明往往一讲就懂,只是坐不住,每天跑进跑出,躲来躲去,要么就是问一些精灵古怪的问题,趁着家明将得面红而赤回答不出发愣的时候跑掉。家明每天找他上课,就想打仗一样,真是斗智斗勇。
日子过下来,家明已学会说话要严谨,理说得越来越难驳倒,气也越来越正,也渐渐有些先生的威严。若是实在答不出,便将问题布置成宝儿的功课,让宝儿查答案。
宝儿嘟着小嘴埋怨:“先生越来越不好玩。”
家明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一下:“好好看书,明天定要将这一段背将下来。”
青娘一旁绣着花儿,笑着管教宝儿:“宝儿,先生不拿戒尺打你,已是你的福气,你要少调皮倒蛋。”
宝儿吐吐舌头。青娘笑着说:“别不信,这是真的。哪个先生不是手拿戒尺一副严肃模样。”
家明笑:“那倒是,我小的时候,最怕疼,是以老老实实不敢出错儿。可是有时候先生的理不足,还不让回嘴申辩,被打得手掌青肿,还要谢谢先生的教诲。当真没啥道理。”
所谓“己所不欲,勿以施人”,所以家明只同宝儿讲理。
府上人丁不旺,只有几个下人。青娘每日织布到深夜,由下人拿到镇上换钱。她丈夫虽留了份家底,但总不好做吃山空。青娘节俭,但并不刻薄,家明但有衣裳旧了背面破了,便拿新的来,从不用家明开口。
家明过得安稳,比起在家的日子看着老父脸色过日子,可是不知强了多少倍。但是天生我才,他不想放弃进取功名,每天读书到深夜。薪水也一文不剩的攒起来,留着日后做盘缠。
青娘每月初一前后,便将孩子托给家明,自己回娘家一趟。家明好生奇怪,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回去,但他不是多嘴的人,青娘不解释,他就不问。青娘走了,宝儿便闹着要去城里玩,家明被他缠得不行,温声哄他:“若在你娘回来之前将这本书尽数背了,我就带你去。”那本书足有两寸厚,要背完,青娘也回来了。谁知第二天宝儿就将书背得一字不漏,家明大吃一惊,这样的记忆,怎的平时不见。宝儿眨眨眼:我若这样,不久先生就没的可教了。先生走了,娘要难过。家明斥道,小孩子,胡言乱语。
家明自己来了之后也没再回到城里,虽然与宝儿的约定只是搪塞,家明仍不愿失信于人,尤其对一个孩子。宝儿雀跃,他知道先生是个君子。宝儿显然不常出门,东看西看,什么都新鲜。他们玩到大下午才回来,宝儿其实并不贪心,小小年纪,已十分懂得分寸。按时回去,才会有下次。
可是下一次的时候,家明遇上了熟人,赵汝光和家明小时在同一家私塾唸书,汝光自小便十分仗义,经常护着家明不受欺负,后来举家搬了,最近刚又迁回老家。见到家明,愣是硬拉了家明去家中坐坐,吃顿饭叙叙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墨点儿
宋家明
胡月归
灵异神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