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亲王,哀家知道你素性耿直,也不跟你撂话子、拐弯儿了。咱们开门见山地说吧——你入京也五年了,依你的性子,在京里肯定是住不惯的,难为你耐得了五年。”
额豪一震,没料到太皇太后竟会从这里开话头,心绪一时激荡起伏,说不出话来。
“是草原大漠的汉子,终究是要回到草原大漠去的。”
见颇豪没搭话,太皇太后放下瓷花银碗,叹息道:“哀家也是出身自蒙古科尔沁部,那股子思乡的心情,哀家还能不体会、不了解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哀家只要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所浮现的,都是蒙古草原那碧蓝的天,还有望不着边的大草甸子啊!”
听了太皇太后熨贴窝心的这番话,额豪心中一酸一热,万般滋味涌了上来,梗在胸口沸腾翻涌。但他最是个刚性人,强自抑制着不让情绪流露出来,只是起身离座,打个千儿,在御榻前跪下了。
“太皇太后能体察到臣王思乡念乡的这片情衷,是老佛爷的慈心。既然太皇太后提起,那臣王也就大胆祈奏,恳请太皇太后恩准,让臣王辞去理藩院的差事,回转东蒙古。”
太皇太后不愠不火地道:“武宣亲王莫要心急,回是一定让你回蒙古去的,总不能让你老是闷在北京城里啊。时日久了,外头也要生出闲话来,说这是朝廷要削王爷兵权,将王爷困在北京城呢!”
她淡淡一笑,深邃的目光盯着额豪,徐徐说道:“武宣亲王,你也知道,满蒙贵族联姻,一直是大清的基本国策——你是大清朝最倚重的外藩亲王,而安亲王是当今皇上的叔叔,在朝廷里位分最高,最得人望。你们两人不论爵位、家世,都是一般的显贵……”
额豪听到这里,心中一跳,知道太皇太后终于将话头带入了正题。
他跪在地上没有抬头,只听得太皇太后继续道:“因此哀家想将安亲王的大女死颐敏格格指配给你当福晋,婚后你夫妻二人可回归蒙古,治理固守东蒙,为我大清朝屏障边疆。”
始终端坐一旁的安亲王听到这里,微微颔首,望着跪在地上的额豪,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太皇太后声音慈蔼,微笑着对额豪道:“如此一来,你既娶得了美娇娘,又能够回归蒙古大漠,这岂不是件两全其美的大喜事吗?”
额豪胸脯剧烈起伏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寒冽的空气,磕下头去,朗声道:“太皇太后,请恕臣王大逆不道之至——这个指婚,臣王不能受!”
他清朗嘹亮的声音在殿中回响,如同闷雷滚过,发出隆隆的声响。
没想到额豪竟会拒婚不受,太皇太后和安亲王大出意料之外,,相互觑了一眼,同时变了脸色。
安亲王霍地站起身来,面色铁青地盯着额豪,想开口质问,但对着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望了一眼,终于还是忍住。
一时间,慈宁宫里凝静得全无声息,里里外外一片窒人的岑寂。只有殿角西洋进贡的自鸣钟摆一左一右地灵动着,规律而单调的“答答”声,仿佛在摆荡着人的心。
“武宣亲王,你倒说说,对哀家这桩指婚有什么不满意之处,为什么不能受?”
好半晌后,太皇太后终于开口了,一直挂在脸上的慈蔼笑意早已钦去,声音变得很冷,就像是从深洞里吹出来的风,严峻而阴森,连安亲王也不禁打了个寒噤。
“颐敏格格你也见过的,不论才智、相貌,甚至骑射之术,都是拔尖儿的。哀家将她指给你,并不辱没了你,你有什么看不上眼的地方?”
额豪抬起头来,无畏无惧地望着已经震怒的太皇太后,朗朗说道:“并非臣王看不上颐敏格格,而是臣王心中已经有人了。”
“哦?这话倒奇了。”太皇太后挑起眉头,显然不信额豪的说词。“你来京五年,一向不近女色,从未听说过你有看得上眼的女子,怎么会突然之间有了心上人?”
她眼光犀利地盯着额豪,冷冷地道:“这该不是你的搪塞之吧?你说——那女子是谁?”
“那女子,太皇太后也认识的。”额豪顿了顿,坦然道:“她便是定广亲王托孤之女,帆龄郡主。”
听到帆龄的名字,太皇太后更是大为意外,沉吟着蹙起了眉头:
“帆龄?她是定广亲王临终前托付个你的,当年哀家曾有意收养她入宫,可你却坚持要亲自抚养,闷不吭声地就带着她回蒙古草原去了……”
她似笑非笑地望着额豪。“当初哀家还以为武宣亲王守信诺、重情义、是个义薄云天的汉子。怎么?原来你坚持抚养帆龄郡主,不是为了对定广亲王临终前的承诺,而是存了私心?”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裴意
额豪
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