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醉流云(23)

2025-10-07 评论


“是吗?”拓跋朔不再追问,以为自己不在时箫瑾遇上了什么意外的事。

箫瑾已有些醉意,他端起酒杯,斟上一杯酒,递到跖跋朔面前,说道:“赵兄,恭喜你,她……她……真是太美了。”最后几个字已满是酸涩。

拓跋朔当他是喝醉了,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点头笑道:“我也从未见过这样美丽的女子。”

我也是。箫瑾暗想,口中却说:“赵兄,得此娇妻,真……真让人羡慕。”

拓跋朔脸上掩不住的得意,答道:“我可不只为她的容貌,就算云若样貌平凡,我也会爱上她,即便以后,她老了,在我眼中她也是最美的。”

老了?!你要与她白头偕老?

“好……真好……”箫瑾眼中泪光闪烁,他掩饰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喉头又苦又涩,分不清是酒还是字目。

当他借酒消愁,拓跋朔没注意到他的反常,他热心地问道:“你打算以后去哪儿?”

“不知道。”没有她,他便是无根的浮萍,纵然富有四海,心灵却依然不得安宁。

看他昏昏噩噩,拓跋朔心中担忧,建议道:“不如我们一块儿去金陵,我早就想看看这座古都,贤弟若没事,正好同游。”

金陵?箫瑾醉酒的大脑被这两个字惊醒。他这才想起身上还有国事要办,皇妹箫璇也应该在那里。这许多天来,为寻找云若,他已想遍了所有的线索,尤其是那个高个儿带领的人马。他将蛛丝马迹串联起来,对这些人的来历已隐隐理出了些头绪,一切的疑点都指向了自己的皇叔——九王爷。

说是皇叔,其实这位九王爷也不过比箫瑾大十九岁。先皇在世时,对这位比自己小很多的皇弟十分眷宠,在这位皇弟刚及弱冠之年,便封他为亲王,从此人们便称这位年轻的亲王为九王爷。而九王爷的才干也是人尽皆知的,他办事果断、冷静干脆,虽有时杀戮过甚,却仍不失为一个处事英明的好臣子。

在一次远征大胜归来后,先皇更欣喜地亲唤他为“九千岁”。朝堂上的人们总是喜欢从一些细节上揣测“圣意”。“千岁”即王爷,“九千岁”即九王爷,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封号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更多的人却持着这样的观点:“九千岁”就是仅次于“万岁”。这个封号很可能就是先皇对于皇储问题的一种暗示。在当时,先皇并未立太子,比起当年少不更事、斯文犹若少女的慕容箫瑾,朝野上下不禁都认为:先皇百年之后,这位九王爷会成为继任的国君。

然而,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先皇临终之时,竟将皇位传给了年仅十六的箫瑾,空欢喜一场的九王爷,失望之下,大病了三个月才痊愈。

箫瑾继位后,这位九王爷便以皇叔自居,对年轻的新君指手划脚。不料,看似文弱的箫瑾却是精明之极,事事都有自己的主张。他一面对皇叔礼敬有加,另一面却驳回了他很多无理的主张。九王爷气恼之下,便称病罢朝,从此深居简出。朝堂上的斗争,终以箫瑾的胜利告终。

直至此刻,箫瑾才明白先皇的苦心。先皇三十多岁才得箫瑾一子,虽后又有一幼子箫琦,但他却始终对这个聪明伶俐的长子宠爱有加,自幼便亲自教诲,除了箫瑾不感兴趣的武功,什么治国方略、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先皇几乎掏空了一颗心,样样都悉心教授。然而,这些关心,先皇却从不表现在外,甚至,没有像别国一样,将心爱的儿子立为太子。

这些举动,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箫瑾却明白父亲的心思:这是一种保护。翻开史书,或环顾四邻,几乎每个国家都曾有过夺嫡之争,几乎每个太子都无法顺顺利利地登上皇位,他们有的死于骨肉相残;有的因自己担心地位不保而做出一些杀父弑君的丧尽天伦之事,能侥幸坐上龙椅的,几乎无一不是历尽磨难,杀出一条血路。

先皇清楚九王爷的才干,更清楚他的为人。依这个皇弟的性格,若他知道,未来轩龙的江山不是他的,他一定会做出可怕的事情。当时他已三十五岁,正是盛年,长期领兵打仗的他又手握兵权,而箫瑾当时还不满十六岁,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于是,先皇一面暗中将亲信——国舅调到金陵驻守,以便为将来伏下一支护国勤王之军;一面则大肆显现出他对这个皇弟的宠爱,让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把轩龙交到这个“九千岁”手中。

先皇的苦心筹划果然让九王爷麻痹,让他在多年的皇帝梦中沉醉不醒。而金陵方面,国舅的队伍在九王爷的鼾声中日益壮大。等到先皇驾崩,宣布箫瑾为继承人时,大梦方醒的九王爷已无力再去继续他的皇帝梦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流舒 慕容箫瑾 上官云若 茫然若失 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