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安排并不表示朝廷倚重他,而是刻意要把他的身分再次降等。
耶律檀心的公主头衔自然也被摘了去,身败名裂的後果是,良家子弟皆不再上宝宁寺送诗给她了。
如今,耶律檀心唯一能嫁的人,就幽州节度使之子,耿毅一人。
由於他们之间的事冒犯了皇上,罪过虽然由耶律倍全部顶下来,两人的婚配仍是喜中带忧,无法大肆张扬的。
於是,一切事情都在悄悄的进行当中,深怕招摇过度,再次引起有心人的侧目。
某日,人迹顿减的宝宁寺忽然来了两位贵客。
一位是花见羞夫人身边最有分量的宫女柳氏,另一位则是丑闻主角的叔父耿豪。
他们的出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好事将近了!」
怎知,事实却与大家所想的相去甚远。
「我为什么不能娶檀心?」耿毅不解地问著叔父耿豪,继而转身面对眼前这位未曾谋面过的柳氏,「敢问娘娘,你又凭什么阻止我娶她?」
柳姨愁苦地看著眼前的男儿,不动气地说:「我与你叔父有一个故事要告诉你,你听了自然明白。」
耿豪问了侄儿一声。「还记得当年我们一路下洛阳时,我跟你提过的那些前朝旧事吗?特别是有关朱温逼十七岁的末帝李祝退位的事。」
耿毅点了头。「大家都说他被朱温父子的爪牙害死了。」
柳姨更正他,「末帝没有死,反而遗有一女。」接著就将末帝从宫中逃到山里,如何遇上樵父之女,进而共育二子一女,最後却抱著三岁大的女儿,沦落在洛阳街头行乞,然後遇上柳璨与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娓娓道出。
耿毅听了柳姨的话以後,不禁打量起她来,他像想起什么似的,紧接著问:「娘娘也姓柳,与我娘有何关系吗?」
「你娘是姊,我是妹。」
耿毅一听,才了解眼前的妇人,竟是当年正要嫁给豪叔,却不幸被李存勖劫进後宫的姨母。
他还来不及将故事消化进去,柳姨又将故事继续说下去了。「……末帝当年为了不牵连我们柳家,曾打算带著三岁大的女儿继续逃亡,可是一场大病後,却选择走入空门的路。末帝留下书信及一只『戒印』为信物,要你外祖帮他最後一个忙,希望他能将戒印与女儿送到远在千里外的契丹国,给一个叫耶律图欲的契丹人。」
「耶律图欲?外祖与姨娘认识他吗?」
「那时是没听说过他的名字,所以爹爹透过一些关系联络上在契丹国里佐政的汉人大臣韩延徽,问耶律图欲是何许人?韩大人念在旧日同乡的情分上没刁难爹爹,直接转了信告诉他,这个耶律图欲不是别人,正是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机的太子,耶律倍。」
耿毅听到这里,人也傻了。这不就表示……「不,不可能的!」他当下拒绝承认所听到的事。
做姨娘的人继而解释,「当然可能,耶律倍小时候曾伴同耶律阿保机去故城长安拜见过唐昭宗,并与长他六岁的年轻王子李祝做了朋友。」
耿毅无奈地看了叔父与姨母一眼。「所以你这一趟来,是不是要告诉我,檀心就是末帝的女儿?」
「是的。」仿佛要让耿毅彻头彻尾地接受他不可以娶耶律檀心的事实,柳姨继续侃侃地说著後来发生的事。
原来……
因为小公主年纪尚幼,柳璨与两个女儿们不放心将她交进一个胡人手里,因此将小公主留在身边,由耿毅的母亲喂养,直到两年後,耿毅的母亲病逝,柳璨才不得不给耶律图欲书了信。
信去以後,一转两转三转才有口信回转到洛阳来。
口信很简单,只说他於半个月内会来接人。
至於来接五岁小娃娃的人会是谁?要怎么确认?一句都不多提。
不过,果真如契丹太子的口信一样,十五天後,有一队人马在夤夜里悄悄造访柳璨简陋的屋子。
领头的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神清气朗、英勇有为,乍看似是汉家郎,但北方口音透露出他外族的身分。
对方将熟睡的孩子接过来问:「娃儿叫什么名?」
柳姨代替傻眼的老父回答说:「孩子唤作檀心。」
「好一个『檀心』,所谓『一朝春回日,花开复李枝』,李祝兄是一个有心人,为这个娃儿起的名字可说是意味深长。」
经这个契丹人一提,柳璨与女儿才恍然大悟。原来,把「檀」字一拆,果然有那种「一旦春回发几枝」的禅意。
对方将孩子递给随行的妇人後,回头对柳璨道:「我以性命担保她的安危。」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阿蛮
耿毅
耶律檀心(李檀心)
古色古香
战乱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