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纽澳:则是「广」。不是幅员辽阔的有形之广,而是旁徵博引的无形之广。她们多半会谦称自己中文不好,当分享的结构上,条理分明。也因为英语系言情市场相当成熟完备,所以她们对自己所阅读的类型为何,很有概念。这就让我颇有「东方重直觉,西方重逻辑」的感觉。没想到文化差异的论点,我竟会在读者来信中得到印证。
不过,以上结属个人想法,也只是针对兰京的读者回应而已,并非通则。
回应
去年,二○○一年,言情小说的情色问题引起一阵波澜。反正那阵子也没什么精采新闻可串,媒体就开始打笔仗。一时之间,言情小说如娼妇过街,什麽人随手抓了石头都可以砸。当时也有声音希望作者予以回应,以平衡报导。更有愤慨的创作者们,在媒体上投书陈述此一现象中的扭曲。
其实,这事件很有研究价值,可探讨的层面颇多。我只抓出一点,略抒己见。
那就是,回应。
创作并不是简单的事,虽然对一些人来说,创作很容易。但它同时会带来的,深则深入灵魂,广则广达人际。与创作相伴的,常是孤独。因为创作本身涉及非常个人的层面,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孤独,才能营造出思索的空间。
我不是说,每一个创作者都得拙於人际,但也并非每一个都长袖善舞。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体,自有一套游戏规则,只追击他们自认的真理,或他们企图营造的真理,不在乎什么才是真正的事实。
所以,当我看到许多同行者在报上坦诚回应社会杂乱的挞伐时,非常难过。因为对方的咄咄逼人,有时,并非真的想要你的回应,而只是想藉发问来羞辱你,来抬高他自己,来炫耀他的能力。
这不是每一个创作者都擅长应对的游戏。所以,会有人率直地老实回应,会有声音客观厘清,终而陷入对方的巧技。
举例来说,耶稣被出卖而带到罗马巡抚彼拉多面前受审,在历史上留下一段非常重要的问答。一来一往的最後,是罗马巡抚傲然一问:真理是什么呢?然後,扭头就走,根本不等耶稣回答,也根本不需要他的回答。
这就是我在此言情小说争议中看到的「问」,彼拉多式的「问」,傲慢的定论。
那麽,我的回应是什么?
我的回应,被我硬是压抑到整个新闻热潮都过去了,才在这里说。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
你的立论根据为何?
就这样。因为问问题者,本身的问题就根有问题。连自己的问题都厘不清,还问什麽问题?
这才真、有、问、题。
不过,这种不符媒体期望的回应,争议又早已进入淡季,谁还会听?大家要的不过是热热闹闹地一时耍嘴皮,才不管是否有些人是靠此创作一世养肚皮。
所以,我才压抑至此,自言自语。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兰京
穆勒
寿思
鬼魅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