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她又有点忧愁:“就怕等你大姐工作了,田家人又死皮赖脸地来闹、想要钱。”
“还是幺儿你聪明,干脆就不认田光宗那个白眼狼。”
“还有你,贺小溪,以后有了钱也不能心软贴补田家的人,不然他们能缠你一辈子。”
贺明隽就说:“妈你今天这么威风,田家人应该不敢再来了。”
他再一次投放实体,让七七套麻袋揍田胜利一顿,并放下些狠话。
还是之前打得太轻了,才让田胜利还痴心妄想,放任自己的母亲和儿子来贺家闹。
希望这次可以让田胜利长记性。
贺小溪听到廖春花的叮嘱,也紧跟着保证道:“我不会的,挣了钱,我都交给妈。”
她犹豫一下,又说:“我想给田慧改个名儿,让她姓贺。”
但贺慧有点不太好听。
而且,既然改了,那就连名带姓都换成新的。
“能不能让她也跟着大丫……跟着贺灵玉贺灵双她们,取个贺灵啥的名儿?”
众人都看向全家最有文化、也是这两个名字的取名者贺明隽。
贺明隽:“……”
他当初也没想到会有这一天、贺家多出一个孩子,就只准备了三个名字。
总不能给田慧改名叫贺灵肆吧?
她也不排行老四啊……
-----------------------
作者有话说:隽:希望这个家别再有新孩子了
第32章 年代文(32)
不包括庞冬妮肚子里的那个, 现在贺家一共有三个孩子。
大丫贺灵玉今年七岁,接下来就是田慧,她与二丫贺灵双同年生, 只是比贺灵双大了四个月。
但贺灵双这个名字已经给了二丫,总不能再做调换。
那就只能换一个取名方式了。
贺明隽应下了, 说他需要想一想。
然后, 他就回了自己现在暂住的杂物间,思考的同时开始收拾东西。
接下来几天, 贺家估计不会太清净。
既然田家这个麻烦已经解决,那他还是先去镇上住一段时间吧。
等把行李整理好, 贺明隽总算想到了两个名字:贺灵秋和贺灵珺。
贺小溪和田慧都选了“贺灵秋”,因为“珺”字他们都不认识, 也没听说过。
这个时代还不流行生僻字当名字,大家更喜欢通俗、顺口的称呼。
就拿“贺明隽”这个名字来说, 估计村里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大名叫什么。
贺明隽也觉得“贺灵秋”这个名字还可以。
家里已经有了“春”和“冬”, 现在有多了一秋, 一代人有一个季节。
贺明隽照旧将这三个字按照笔顺写了字帖, 让贺灵秋自己学。
他和家人打了招呼,就让贺大山赶着牛车送他去镇上。
廖春花看着那大包小包、盆啊杯啊, 脸色就不太好看, 说出的话也依旧带刺:“你这是搬家啊, 打算在外面住到明年去?”
此时的廖春花并没有意识到, 她除了不舍之外, 其实对贺明隽还有点依赖。
毕竟这个家里的人, 除了她,之前是一个能顶用的没有。
而贺明隽虽然已经竭力扮演一个废物了,在日常小事中懒散更胜以往, 但真要遇到什么麻烦,他又格外靠谱。
廖春花总觉得他在家能安心点。
但贺明隽却只想躲清静。
他没有过多解释,只说:“那个木板床睡着不舒服。”
廖春花果然就没再劝阻,算是默许了。
*
贺大山沉默地赶着牛车,等出了村,他忍不住问:“田光宗不是小溪亲生的?你听谁说的?”
贺明隽:“……”
还真有人信啊。
他没向贺大山解释,而是交代道:“你只要记住,以后别认田光宗当外甥就行了。”
贺大山不明所以地应了一声,过了一会儿,他又问:“那个陷阱,要不把那些竹刺再扎上,万一再能抓到野猪呢。”
见到两个妹妹上交或即将上交那么多钱,再加上自家媳妇的唠叨和嫌弃,饶是木讷老实、安于现状如贺大山,也有了点羞耻心,想要赚钱了。
贺明隽:“过两天再说吧。”
这是无本的买卖,在家里条件没有太大改善之前,贺明隽暂时不打算放弃这一收入来源。
只是方式要有所改变,不能再像第一次那样了。
等到了徐立松家,徐立松在感叹卤猪头肉好吃、遗憾贺明隽没有尝到之后,也问他啥时候能再杀猪。
贺明隽依旧是那个回答。
贺大山帮贺明隽把房间打扫干净,就回去了。
而徐立松对贺明隽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甚至邀请他和自己一起住。
贺明隽当然是拒绝了,他还是喜欢独处。
因为贺明隽及时溜走,自然听不到村里人是怎么议论他还有贺家其余人的。
一些人杞人忧天地觉得贺小溪的后半生算是被贺明隽的任性给毁了。
她也一把年纪了,离开了田家,还带着个拖油瓶,再加上她本来名声就不好,以后想嫁人就更难了。
有两个姐姐都回了娘家,那贺明隽的婚事恐怕也更难了。
大家一致认为,廖春花太惯着这个小儿子。
那些眼明心亮、见多识广的长辈都清楚,这样的男人更不能嫁了。
婆婆和儿媳本来就是敌人,若婆婆很在意自己的儿子,那以后只会各种看儿媳不顺眼,家里容易生矛盾。
尤其是贺明隽看起来还很向着自己的母亲,动不动就把离婚挂在嘴边,看起来就更不可靠了。
尤其这次面对田家时他又表现得牙尖嘴利的。
“贺家那个老幺哟,一张嘴比女人还利。”有人在背后如此评价道。
这话初听像夸赞,却又暗藏鄙夷,觉得他不够男人。
廖春花已经够泼辣了,再加上他,若有姑娘嫁进来,那不是只有受气被欺负的份儿?
总的来说,就一句话:哪怕贺家老幺长得好看,也不是良配。
比起对贺明隽的暗暗指责和贬低,村里人对贺小溪和庞冬妮,更多的则是同情了。
贺小溪就不说了,庞冬妮这个当大嫂的,也挺不容易,家里有两个离婚的小姑子,小叔子娶不到媳妇,婆婆还偏心小叔子……
有些热情的人,遇见了庞冬妮总要开解几句,甚至还有主动来找她想听她发牢骚的。
然而,庞冬妮并没有怎么诉苦,甚至都不曾抱怨婆婆的偏心和小叔子的懒惰。
在外人看来,她有一种迷之和气,仿佛被灌了迷魂汤似的。
实际上,若问庞冬妮的真实想法,她对婆婆和小叔子当然也是有点意见的。
可人啊,又不能只盯着那些不好的地方。
不说和田母这种恶婆婆比了,就在上石桥村,庞冬妮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算是好的。
她连着生了两个闺女,搁在别人家,那就是家里的罪人,咋还可能因为怀孕再有什么优待?
更别提让贺大山给她洗脚,这种事在农村就没几个婆婆能忍受的。
庞冬妮觉得,人还是容易满足一点比较好。
婆婆是偏心,但对她也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