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阳大人升职记(12)

2025-10-09 评论

  他拍了拍马鞍左侧头颅,欣慰自语:“一百五十两。”又拍了拍右侧头颅,“二百两。”那血糊糊的马贼头颅,在他手掌下跟个熟透的瓜似的。

  叶阳辞从半截车帘内斜眼瞧他——这个唐时镜,还真是正里透邪,邪得发正的一把双刃剑。也不知他在夏津任职之前,是什么来路,将来又会走向何方。

  重新捆好货物,马车再次启程时,叶阳辞的心情好转不少,看着满是洞眼的车厢壁也没那么肉疼了。

  他准备回到夏津后,先通知所有乡长、里长,摸排每一户的家底情况,根据各户人口和田地,整理出所缺少的农具、种籽数量,再按需发放。

  另外,还要制作沙盘,规划整个县城急需修缮与新建的部分,估算造价,将这两万两银花在刀刃上。

  目前看来,启动资金的燃眉之急暂时解决了,最大的困难就落在了人口上。

  劳动力实在太少了啊!青壮男子少,育龄妇女更少,他在大街小巷巡视时,都没听见过几次婴啼……

  下车时,唐时镜见他神思不属,问:“大人有心事?可以吩咐卑职。”

  叶阳辞抬脸,上下打量这位青壮,遗憾地叹口气:“你说,像你这样的大好儿郎怎么就不能怀孕生子呢?真是天道不公。”

  唐时镜:“……”

  唐时镜:“卑职告退。”

 

 

第9章 本官乃以理服人

  没钱时,叶阳大人愁钱,有了钱,他更是忙得脚不点地。

  离春耕只剩一个月,各户的劳力要清点人数,麦种和棉籽要发放,荒田要重新开垦,淤塞的引水渠要挖通,水车要找木匠制作。

  新买的耕牛与农具要登记造册,只能以县衙名义借给农户,不能送,否则你有我无的,总会有人闹腾,且轻易得到的也不会爱惜。

  全县本来就缺劳动力,因为乡绅势力而雪上加霜。

  “郭、韩两大家,还有小一些如王家、林家、单家,颇有私田,雇佣许多佃户为其耕种,自身却钻朝廷政策的空子,少交税或不交税。这是乡绅们的根本利益所在,前几任知县大人纵有心也整顿不了,只得睁只眼闭只眼,换取治下安静,乡绅们也会投桃报李。最终苦的只有农户,亏的只有国课。”典史江鸥解释说。

  官田没人种了,农户们连自己的私田都荒废掉甚至投献给乡绅,结果这些乡绅还不交税,这可怎么行!

  叶阳辞知道此事棘手,不仅与利益攸关的郭县丞和韩主簿商议不了,直接去找几家的族长也无异于与虎谋皮。

  好在,夏津县太小太穷,几家乡绅都不算家世深厚,朝中也没有什么大靠山,否则更难办。

  想要让他们割让部分利益,就得有足够的威慑力逼迫他们退步。叶阳辞正思考着撬动的点在哪儿,高唐王府那边护送一万五千两白银的车队抵达了夏津。

  望着源源不绝搬入县衙财帛库的银子,叶阳辞心中有了主意。他吩咐江鸥:“泊舟,你去把夏津县有头有脸的乡绅家主们都请过来,就说本官有要事告知。谁今日巳时不到,以后休想对本县事务插一句嘴。”

  江鸥不知知县大人要摆什么鸿门宴,但听命就对了,他点了一班捕快,亲自挨家去通知。

  叶阳辞转头对王府侍卫们说:“兄弟们跑腿辛苦,本官备了酒菜,诸位务必赏脸,午后再出发回高唐不迟。”

  一百多名王府侍卫护送重金奔波半日,早已饥肠辘辘,在夏津用一顿午膳也是人之常情。首领姜阔便做主同意了,等饭熟的工夫,一群人左右没事做,就在县衙院子里与这位平易近人的新任知县闲聊。

  叶阳大人叹口气:“难啊!这么个穷地方,要不是王爷大发善心,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春耕本就缺劳力,乡绅们还圈着佃农不放,也不交税,真是尾大不掉。”

  姜阔听了也觉得这年轻县官真不容易,是个一心为民的,长得又好看,愁眉苦脸也好看。他问:“知县大人准备如何解决?”

  叶阳大人说:“本官已派人请他们过来,要让他们以王爷为楷模,见贤思齐。一会儿还望诸位替本官撑一撑场面。”

  他这又是“善”又是“贤”的,把高唐王捧上了天,王府侍卫们也跟着与有荣焉,纷纷点头:“没问题!”

  “撑个场面而已,包在兄弟们身上!”

  “如何撑?需要揍他们一顿吗?”

  “倒也不必动武,本官一贯以理服人。”叶阳大人微笑,“诸位只需应和应和本官,见机行事便好。”

  姜阔欣赏他温文尔雅,一拍大腿道:“知县大人放心,我等一定配合。”

  夏津县地盘小,不多时,乡绅家主们便已陆续来到县衙议事厅内,大大小小有五家。郭、韩两家坐了左右第一张客座,其他三家与他们热情寒暄后,也按家族大小排位落座。

  见人来齐,叶阳辞方才一身官袍入厅,坐在首位。乡绅们齐齐起身行礼,叶阳辞把手一抬,示意他们安心坐下。

  “不知知县大人急召我等前来,有何要事?”韩玥性子急,率先开口。

  叶阳辞端起茶杯,润了润嗓子,说:“今日召大家来,是有两件事,一是都来见证高唐王殿下的义举,殿下简直是本县的再生父母。”

  “义举?什么义举?”

  “高唐王殿下之前可从未来过,也没听说与我们夏津有何渊源哪?”

  “等等,方才进议事厅之间,老夫见两边廊下全是精壮甲兵,不像巡检司的,莫非……是高唐王来了?”

  众人窃窃私语。叶阳辞把茶杯一搁,四座安静。他接着说:“殿下虽未亲至夏津,但将一片拳拳爱民之心尽数送过来了。白银整整一万五千两!”

  “多——多少?”韩玥失声变调。

  “一万五千两。”叶阳辞感慨,“如此慷慨解囊,着实令本官钦佩与汗颜!本官受殿下感召,决定也捐出五千两白银,以助本县修葺城郭,恢复春耕。在座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再次愣住。郭二淼起身作揖:“高唐王殿下大德高义,知县大人亦是青天父母,我夏津百姓感激涕零啊!”

  见众人纷纷起身深揖,叶阳铿然道:“那本官也替夏津百姓,感谢在座诸位的义举了!江典史,取募捐簿来,给诸位乡贤都记上一笔!”

  “……啊?”众人面面相觑,“我们不是……没有……”

  叶阳辞疑惑挑眉:“怎么,殿下与本官带头捐献,各位竟然不响应?如此冷漠,怎么对得起家乡父老!不能吧,诸位可是急公好义的乡贤,在百姓们心中那可是德高望重……哦,莫非是不信本官所言?无妨,带你们去财帛库看,两万两白银,这会儿正在入库,帮忙搬运的还是王府侍卫。”

  他起身,一把握住郭二淼和韩玥的手腕,就往厅门外走。

  门外候立的侍卫一个个横眉怒目,有个头领打扮的恶声恶气,声如炸雷:“这是在质疑我们家王爷诈捐?!”

  郭二淼和韩玥吓得脖子一缩,后面几个乡绅家主刚起身,又跌回座椅上。

  “不必不必,这么多王府侍卫在此,知县大人也绝不会骗我们。”郭二淼连忙道,“王爷与大人行善,我等理应响应……不知大人准备让我等捐多少?”

  他心里盘算着,郭、韩两家前几天刚掏了五百两建桥费,又掏了六百多两买耕牛的钱,顶多再凑个三五百两,也够有分量了吧?其他三家加起来多少凑个一千两,就当给新知县做面子了。之后再有事找知县通融,谅他也不好意思拒绝。

  叶阳辞微微一笑:“郭、韩两家,各四千五百两;其余三家,各三千两。如此总共一万八,既显各家的善心厚德,又不压王爷与本官一头。”

  郭二淼老寒腿一软,险些栽倒。韩玥忍无可忍地叫起来:“知县大人!这不是强人所难,要把我们几家往绝路上逼吗?!我们都是老实本分的乡民,哪里来这么多银两可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天谢 强强耽美文 爽文 万人迷 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