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64)

2025-10-09 评论

    我问他住在什么地方。
    “暂时住在日本。”他回答我说。
    他说,他对有人盗用我的名义感到气愤,并表示准备帮助我终止这场骗局。但是,他又补充说,这也没什么值得气愤的,因为他认为文学的力量在于欺骗,文学中的真实就是欺骗,因此,一篇伪作既然是欺骗之欺骗,那么它就具有次等的真实性。
    他继续向我阐述他的理论。根据他那种理论,任何一部小说的作者都是真实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是在虚构之中代替作者的一个替身。他的许多观点我是同意的,但不能让他看出来。他说他对我感兴趣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我是个可以被人模仿的作者;第二,因为我具备成为一个大模仿家的必要条件,能够制造出天衣无缝的伪作来。因此,我能够成为他所谓的理想作家,即完全溶解在严严实实包裹着现实世界的虚构之中的作家。由于他认为技巧就是事物的实质,所以作者只要能够发明一套完善的技巧,便能与一切事物等同起来。
    我无法把昨天与那个马拉纳的谈话驱出自己的脑海。我也希望把我自己从作品中抹掉,并为每一本书找到一个新我、新的声音、新的姓名,获得一次新生。但是,我的目的是在小说中捕捉到不能阅读的物质世界,那里既不存在任何中心,也不存在我。
    仔细想想,这样一个笼统的作者也许是个很不起眼的人,例如在美国叫做捉刀的人、影子作家等。他们的职业虽不太受人尊敬,他们的作用却是人所共知的。他们是无名的编辑,把别人要讲述但不会写或没时间写出来的东西编辑成书;他们是书写的手,把忙于生存的事物变成文字。也许这才是我的真正使命,可我辜负了这一使命。我本来可以变成许多个“我”,与其他人的“我”连接起来,装扮成许许多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我”。
    既然书中的真实只能是个人的真实,我便决定写我自己的真实。写我自己的真实的回忆?不,回忆只有在没有写出来的时候。没有具体形式的时候才是完全真实的。写我自己的真实愿望?不,愿望也只有在不受意识的支配时才是真实的。我惟一能够写的真实就是我现在经历的这一时刻。也许这本日记才是一本真正的书,我在这里尽量真实地记录了我在一天中不同时刻、不同光线下看到的那个坐在躺椅上的女子的形象。
    为什么不承认我这种不满情绪是妄自尊大白日做梦呢?一个要消除自己、让位于身外之物的作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写出一本包罗万象的、表示一切的惟一的书;要么写出所有的书,在每本书里仅反映一个局部,通过局部反映整体。包罗万象的惟一的书,不是别的什么书,而是圣书,是揭示一切的语言文字。但是,我不相信语言文字可以包罗一切,我要写的是语言文字之外的东西,是没有写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写出来的事物。因此我的选择只有一个,即写出所有的书,写出一切可能存在的作者可能写出来的所有的书。
    如果我想我只能写一本书,那么这本书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种种问题便会阻碍我,使我止步不前。如果我想我要写的是整整一个书库,那么我的心情便不会感到压抑,因为我知道不论写本什么样的书,它都将得到补充、反驳、衡量、增补,将被成千上万本我尚需写作的书籍所掩埋。
    古兰经是创作条件最清楚的圣书。这本圣书与万物之间至少有两个媒介,即穆罕默德听安拉讲话,再把这些话讲给文书记录下来。有一次——为这位先知作传的人说——穆罕默德在向文书阿布杜拉转述安拉的启示时,讲到一半停住了。阿布杜拉本能地提醒他应该得出什么结论。先知由于一时疏忽把文书的话当成了真主的启示。这件事使阿布杜拉非常愤慨,随后便离开了先知并放弃了对他的信仰。
    文书这样想是不对的,因为组织句子的责任在他,他应该考虑文字上的连贯性,考虑语法和句法,以便容纳在变成语言之前就已十分流畅的思想,接收作为一位先知讲来必然十分流畅的话语。既然安拉要把自己的启示表示成文字,文书的合作便是不可缺少的。穆罕默德明白这点,有意让文书来结束那句话。但是阿布杜拉却未意识到自己的这一权力。他丧失了对安拉的信仰,因为他缺乏对写作的信心,缺乏对他自己这个从事写作的人的信心。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伊塔罗·卡尔维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