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335)

2025-10-09 评论

    尤金-威特拉起初是一个正直、诚实、颇具才华的青年画家,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物质享受的诱惑之下,竟然变得思想混乱、利欲熏心、荒淫无耻,终于走进了创作贫乏的绝境。德莱塞无情地揭露了主人公四周的种种怪现象,使我们相当清晰地看出了造成尤金-威特拉之流的那些社会条件。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在空口侈谈自由的国度里,一个有才能的青年要有所作为,势必要进行艰苦的斗争,因为美国的生活方式和天才(335)是不能相容的,一个人无法既为金钱效劳又为艺术出力。那样,他可能在物质享受上十分优裕,但在精神上却必然感到空虚、孤独。作者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他在报馆工作时期所接触到的真人真事来写他本人十分喜爱的这部作品的。这里有德莱塞自己,有他的亲友,有他在某一时期的思想、情绪、感触,有他对周围事物的批评、斥责以及嬉笑怒骂,无怪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刻画塑造如此真实、生动,如此令人信服。
    我们都知道,《“天才(335)”》出版以后不久,就成为美国反动阵营猛烈抨击的对象。纽约市的所谓“消灭罪恶协会”对德莱塞恣意进行攻击,并向法院提出了控告,说他“伤风败俗”。这激怒了国内许多正直的作家,如埃兹拉-庞德(EzraPound)、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艾米-洛威尔(AmyLowell)、威拉-凯瑟(WillaCather)、门肯(H.L.Mencken)等,他们成立了一个保卫《“天才(335)”》的委员会,声援《“天才(335)”》的作者,并为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进行了政治性的斗争。通过这场斗争,他们迫使法院不得不以“证据不足”了结了这场官司,从而使反动分子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以前,德莱塞是不大过问政治的。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虽然也曾遭到美国政府禁止发行,但他当时只不过是从道德方面看待那件事。现在,《“天才(335)”》又遭到了攻击,这使他不得不奋起自卫。这场斗争加深了他对美国现实的认识,使他对资本主义美国的实质有了越来越清醒的省悟。因此,我们可以说,为《“天才(335)”》进行斗争的那几年对于德莱塞的创作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是他创作道路上的转折点。在此以前,德莱塞不大参预政治;从此以后,他不但以现实主义小说家的身份写作,还以政论家的身份发表言论。在这些言论中,他说出了《“天才(335)”》中没有说完、说透的话,对一般进步作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唤起了不少的同情与共鸣。
    还有,环绕着《“天才(335)”》进行的这场斗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进行的,这使德莱塞不禁要对四周的一切重新予以评价,使他感到自己今后的全部写作应该是在一个重要条件下来进行:那就是向反动阵营展开坚决、无情的斗争,揭露他们的丑恶面目。这样,他在往后的岁月里就写出了他的最卓越的作品《美国的悲剧》,以及许多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优秀短篇小说。因此,《“天才(335)”》一书的出版,对于德莱塞之所以成为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作家之一是有特殊意义的,它标志着德莱塞创作新阶段的开始。
    诚然,德莱塞从一个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幻想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通过一场艰巨而曲折的发展的。他所走的道路是漫长的、崎岖的。早年,他曾经潜心研究过赫胥黎、斯宾塞等的唯心主义哲学和不可知论,这使他当时的思想比较混乱,同时还使他有了一定的悲观情绪,尽管他的悲观主义还是愤激于中,而不是颓唐失望。他的世界观是有局限性与矛盾性的,因为当时他还不过是“一个朦胧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见迈克尔-高尔德的《我所知道的德莱塞》一文)这些缺陷与不足之处,在《“天才(335)”》一书中都有所反映,这也是无庸讳言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西奥多·德莱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