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假(6)

2025-10-09 评论

    我抑制着木屐的声音,走出了公寓的后门。
    在黑色的屋顶与屋顶之间的狭窄的天空里,可以看到几颗星星。后街上站着三个男人,同时都向我这边望着。一直等我走到外面的小路上,我觉得他们的视线始终被我的木屐声吸引着。我暗自思量:他们对这样一个和女人相会之后从公寓的后门走出来的、形容消瘦而头发花白的五十来岁的男人,又有些什么想法呢?
    来到小路上,一阵凉风迎面扑来,直吹进我的心里。天空里的星星也多起来啦。
    只觉得刚才那种虚脱感,现在正在一点儿一点儿的消失。已经松弛的东西受到了凉风的吹拂,似乎又在凝固起来了。
    小路的一边是一间接一间的低矮的屋子,另一边则是用石块砌起来的悬崖。在那些较高的地方,并排着灯火明亮的大户人家。小路上难得有几个男女走过。我一面走,一面心里还在盘算:决心和民子分手,总是一件好事情。
    走出这条寂寞的小路,来到了热闹的大街上。到处的店家都还开着,店里的人们静悄悄的动都不动。我踏着投射在道路上的灯影向前走着。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似乎都比我好,但任何一个人看上去都和我一样地忧郁。在这种大街上走着时,我的感觉好象是走在一条过去不知经过过多少次的同样的街道上一样,那是朝鲜的京城?
    还是山阳地方的什么街道?
    忽然,我看到街道的右侧有一家相当大的旧书店,靠门口的地方,《全集》之类的旧书堆得象一座座小山似的。通过宽阔的书架,可以一直望到里边。我信步走进了这家旧书店。
    已经很久没有跑旧书店啦。我的目标是肯定的:专找排列着美术书的架子。无论哪一家书店都一样,这一类书集一般都是放在最里边靠近帐台的地方的。我一站停下来,在一边坐着的老板娘,睁大着眼睛在打量着我的风采。
    这一家店里收集的美术书相当多,可是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东西。不过,我面对着这种书籍时,心情却会随着发生另一种的变化。这可以说是本性吧,也是一个做学问的人的习性。
    尽是些不值钱的书。可是,这里面却有五部本浦奘治的着作,不知是谁拿出来卖的。书脊上的字迹已经退色,但都是一样的字体:《古美术论考》、《南宋画概说》、《本浦湛水庵美术论集》、《日本古画研究》、《美术杂说》。如果仅仅是一册二册,那我也许就和过去一样,只是嗤之以鼻而不加一顾了。可是,本溥奘治的着作竟是五部一套地排列在一起,这可把我的目光吸引住了。
    是谁的藏书,为什么要卖给旧书店,这当然都不是我关心的问题。本浦奘治的业绩竟然这样放在旧书店里承受灰尘,受到顾客们的冷眼,这才是我最感兴趣的事实。
    我把里面的一本《古美术论考》抽出来,沉甸甸地托在手里一页页地湖着。几乎看不出一点儿被人读过的痕迹。可是原来的藏书家尽管没有读过,我却对于每一页的内容似乎都已暗记下来似的非常熟悉。在每一行铅字里,似乎都浮现着一个低矮的老头儿的姿态:细小的眼睛里放射着冷光漂亮的白胡髭下面,永远浮现着讽嘲性的笑容。
    在最后一页的里侧印着着作者的介绍:
    “生于明治十一年①,毕业于帝国大学。专攻东洋美术。文学博士、东京帝大教授。东京美术学校教授,日本美术史学权威。帝国学士院院士、古代神社寺庙保存会、回宝保存会委员。着有《南宋画概说》以及有关日本美术史等着作甚多。别号湛水庵。所作随笔颇多。”
    在这仅仅一页百来个字里面,塞满了湛水庵本浦奘治的光辉灿烂的履历。不过这本书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因而里面还漏了一条:“没于昭和十八年②”。同时还应该再加一条:“贯串大正、昭和的日本美术界太上皇”。更进一步,至少在我的眼光里还必需追记一条:“把宅田伊作①1878.①1943.关在美术界门外的人。”
    我的一生,可以说就是被这个人所埋没的。
    一头乱蓬蓬的班发,一袭皱巴巴的单衣,一双木屐——我之所以落得这般寒他的样子,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文学博士本浦奘治造成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松本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