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女(14)

2025-10-09 评论

    与那原警署调查后发现,这名男子随身携带了驾驶证、名片。通过这些证件,马上可以辨明死者身份——风间了,四十七岁,现住东京都港区。名片上写着“背后的真相董事长风间了”。警方在向公司调查后得知,风间从前天就来了冲绳,住在那霸海港饭店。接电话的那位女职员听说发现了风间社长的尸体,不禁惊叫了一声。当警方继续问她社长有没有可能是他杀时,对方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据酒店前台服务员提供的情况,风间于前一天下午从酒店出去后,一直到晚上都没有回来。
    通过东京都警视厅方面的协助调查得知,风间家共四口人,妻子和两个女儿,全家一起住在市内一所公寓内。
    风间的死因是毒药引发的中毒死亡。但在尸体附近既没有装毒药的容器,也没有装咖啡的容器,因为警方认为毒药应该是和咖啡一起服下的。可能是凶手拿走了,也可能是凶手在其他地方毒杀风间先生后,将尸体搬运到此处。不过,如果是杀人加上尸体搬运的话,凶手还有共犯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为,虽然风间体型也不是很庞大,但也是普通男性的身材,所以,一个人很难把他的尸体从停车场搬到这里。
    现场的保护情况极不乐观。发现尸体的七个人把现场踩得一塌糊涂。诚然,这一带遍布石场,从这点来说,本来就很难留下什么足迹,即使现场没被他们破坏,应该也很难采集搬尸者的足迹。
    为确认死者身份并询问有关情况,死者家属及《背后的真相》杂志的两位负责人——编辑主任村松秀哉和总务福川建一,一同飞往冲绳。
    背后的真相是家出版曝光杂志的公司,杂志名称就叫《背后的真相》。
    搜罗一般传媒不采纳的幕后消息,调配成能搏读者欢迎的文章,这就是《背后的真相》所登载的内容。由此来说,大部分报道都可以称为“丑闻”。大腕演员的绯闻、着名作家的逃税事件、电视工作者的流氓行为、大报社职员的违法行为、某出版社的分裂骚动、编辑的烂醉事件……牵涉到演艺界、传播媒体内幕的“消息”居多。
    消息来源多是银座、新宿等地的俱乐部、酒屋。《背后的真相》的记者将人们在那里边喝边抖出来的“酒后话”当作素材,大概证实后就写成了报道。基本上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道消息,不过,有时女侍应会不小心说漏嘴,透露出绝密消息。报社从这些蛛丝马迹出发,曝光政治家、金融人士、有时还是检察厅大人物的丑闻。结果,能把一点小事发展成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他们以普通传媒不会染指的“大奸大恶”为攻击对象,从这点来说,大众有时候会把他们看做正义的旗手。可是,话又说回来,他们连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也采信,照单全收,这点又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然而,《背后的真相》从本质上说,还是一份曝光杂志。挖掘报道对象极隐私的丑闻,提供给嗜好偷窥的读者,就是这种杂志最大的卖点。由于他们常会将一些无根无据、道听途说的消息小题大作,仅凭臆测就写出报道来,所以屡屡招致强烈的抗议。
    偶尔,他们也会登点善后的道歉启示。不过,被人以诋毁名誉、妨碍营业等理由起诉的事情也不鲜见。风间面对这种情况时,总会说:“这些是必要的经费嘛。需要一一计较吗?”满脸不在乎,丝毫不受影响。可是,其他职员却都是提心吊胆的。
    “有时还会接到恐吓电话,叫嚣‘我要杀了你们’什么的。”面对警方询问,编辑主任村松这样追述。
    “是呀——”警方也将这点列入了杀人动机之一。
    没人听说过风间在冲绳有熟人。他当时是说去冲绳“公干”,但并没对其他人说清楚是什么事。不过,这种事情也很平常,风间大多是单独行动,经常连“为什么要去”、“去什么地方”都不说,就自顾自地走了。
    “他是个不怎么相信别人的人。”总务福川这样说。
    听说福川是风间决定出版《背后的真相》时的盟友——福川自己也坚信这点。可是,即使是对福川,风间从心底也没疏忽大意过。
    风间是个彻头彻尾的独裁者,表面上的收入、支出就不必说了,交际费等性质的财务出纳,也只有风间一个人掌握。另外,除正规的杂志销售、广告收入之外,还有人会用一大笔钱作为交换条件,要求杂志社停止相关报道。相反的,杂志社也要支付给提供消息者一笔费用。这其中有很多款项都并未登记在账目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内田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