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遗骨(21)

2025-10-09 评论

    足尾铜矿再度繁荣是在明治中期以后,大正初期达到鼎盛,铜年产量达16000吨,人口在1916年达到38428人。
    矿山的繁荣一直持续到嗯和初期,而1937年以后,产量开始下降,到战时增产体制时期,足尾铜矿结束了其“辉煌的历史”。
    战后,由于劳动力不足、设备老化等因素,铜的产量显著下降,同时屡遭台风灾害。
    摆脱这种日趋贫困状况的是1952年的朝鲜战争、在经济利益的作用下足尾铜矿逐步复苏,1966年期间,月产量达到550吨的记录。
    然而,受1981年“尼克松水门事件”的冲击,日本开采业受到致命打击,失去了国际竞争力的足尾铜矿,在1983年2月彻底倒闭、封山。
    以上是足尾铜矿的历史,可以说这也是足尾町的历史。
    在去那儿之前,浅见预览了这些略带悲伦的“基础知识”。
    环视一下足尾町,它给人一种青山环抱的山区集镇的印象,要是没有到坑道内的“铜山观光”矿车的话,谁也不会想到这儿曾经是个铜矿山。
    足尾警署的建筑虽然宽大,但却十分陈旧,白纸上用黑墨写的“饼之濑川杀人事件专案组”的木牌仍竖在入口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走到刑事防范科的门口,不想与高泽巡查部长撞了个满怀。
    “啊,浅见……”高泽明显地露出不悦的神情。
    “啊,太好啦。”与此相反,浅见则笑脸相迎地说道,“麻烦您带我去一趟发现遗体的现场好吗?”
    “这个嘛,不是不行,不过……”
    高泽扫视了一下周围,按着浅见的肩膀出了房门,他或许不想让同事以及县署的人看见这个自己并不太喜欢的人物。
    “这么说,你对此案件一定要插手到底喽。”
    “喂,有这打算,我已决定啦。”
    “什么?”
    高泽为难地叹了口气,先走出了大门。
    浅见载着高泽开车前往濑溪谷,他们顺着122号国道的反方向行驶,在县界前往右拐,沿着溪谷往上行驶。
    “这条小河就是饼之濑川。”高泽说,这是一条宽约十到二十米左右的深谷小河,周围树木丛生,白天都显得很阴冷。
    通往现场的道路倒是用沥青水泥铺过,但有的地方露出了碎石与沙子,在上坡处约一公里的地方,高泽说:“就是这儿。”
    右侧是笔直的悬崖,崖下有一深潭,急流入潭时、激起层层游涡。
    “来这钓嘉鱼的当地大爷,从这往下看时发现了遗体。这下面可能有块岩石,遗体好像是先触到崖石,然后掉在那里的。”
    有恐高症的浅见,胆战心惊地伸头看了一下现场:“没掉到深潭里被冲走算是幸运的了。”
    “把遗体搬到这儿的话,在哪儿调头后返回的呢?”
    “对,这条路走不通,不过能调头的地方倒有好几处,也可能是在前边不远处的施工工地。”
    再往前开了一段路,在不到一百米的前方有一个防砂工程之类的工地,在道路与河床之间,有一块一千平方米大小的空地,堆放着碎石、机械等,停着一台翻斗车。
    “可能是在这儿调的头,就如您所看到的一样,地面全是碎石,没有采集到轮胎樱而且,在遗体发现的前后,翻斗车也开进开出的。”
    “这儿白天有钓鱼的,也有施工队的进进出出,看来作案是在晚上吧。”
    “肯定是的。”
    “那么,想到要把遗体丢在这儿的话,可以肯定凶手相当熟悉当地地形,否则,在刚才的国道上,不可能发现这个拐角。”
    “对,警方也正顺着这条线进行调查。”
    “这不明摆着的吗?”高泽部长一脸的不悦,转过身去说,“不过,有熟悉当地地形的人,会是很多很多的哟。”
    “能有多少呢?”浅见蛮认真地问。
    “啊?……这种事,不可能查清的,这镇上光是常住人口就有四千人以上。”
    “这件事与当地的居民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没有必要专门把东京的被害者拉回自己住的地方来遗弃,警方也这样想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内田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