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大雨倾盆。
从饭店的窗户往外望去,德岛市街道烟雾茫茫。这不是雾,这是瓢泼大雨像铅灰色的丝帘覆盖了整个街道,
“哎呀呀……”浅见像老人一样自言自语。
旅行采访难免遇到下雨,也谈不上什么辛苦。但一想到今天的行程,心里不免有些惆怅。
这次采访的目的之一,是探访四国八十八座寺庙中的前十座。大凡寺庙,都有很长一段院内道路,倘若山寺,还得让你攀登一段长长的石级。所以此行当然是以车代步,开车前往。
若是为了修行而步行前往的朝山者,也许必须“劳其筋骨,伤其肌肤”,但对与信仰毫无关系的浅见来说,岂止是难行苦行,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浅见驾车离开饭店向西行驶,雨大得连刮水器以最快速度摆动都无济于事。总觉得这架势仿佛是去西方净土的样子。
沿着十一号国道在鸣门市左拐,进入县道十二号线。从第一座灵山寺到第十座切幡寺,沿着吉野河北岸行走的“朝山路”大致是这条路线。
纵然大雨滂沱,但令浅见震惊的是,有的朝山者戴着白手套、打着绑腿,头戴一顶上书“结伴同行”的朝山笠正艰难地行走着;有的则没有备齐手套和绑腿,下身穿了一件白色运动短裤,一副现代风格的装束。
在白色的装束外面,罩上一件透明的塑料雨衣,尽管雨衣长及膝盖,但脚下积水飞溅,偶尔从身旁路过的汽车溅起一身的泥水。那握着金刚杖的手想必很冷吧?
普通的朝山者都是乘坐大巴蜂拥而至,集体念完“般若波罗密多”经文后,再蜂拥而去。浅见之流不是虔诚地戴着白手套、打着绑腿的人,而是装束简单,在普通的衣服外面套一件白色短袖上农,戴一顶登山帽,借朝山之名行观光旅游之实。
在第一座“灵山寺”,立马接受了洗礼。这座寺院从停车场到正殿距离很短,一群朝山客下了巴士不用打伞径直跑进正殿,聚在正殿中央,跟在一位男向导的后面,一起吟诵“般若波罗密多”。
不知是跑步产生的热量,还是下雨的原因,大殿里热气腾腾,照相机镜头都变成雾蒙蒙的。可是这样反而营造出他们虔减的氛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浅见连忙按了二、三下快门,在没有遭到呵责前就退出了大殿。
八十八座寺庙中的最前面的几座寺庙,在当地最有人气,也容易接近。走上朝山路,道旁设有茶馆,迎接游人。初次出行云游八是八座寺庙的人一定会感到轻松愉快,惊喜不已。但事实上,从第十座开始,往后越来越险峻,寺庙与寺庙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去第十一座“藤井寺”还必须渡到吉野河南岸。鉴于此,浅见决定把此次采访定在到第十座寺庙为止。
第二座“极乐寺”白墙、朱漆的山门,给人印象深刻。17世纪中叶建造的大殿和主佛,据说是国宝级文物。值得庆幸的是,这里从停车场到正殿也比较近。
汽车下了县道时,发现山门下,一位母亲和大约3岁左右的小女孩正仰望着雨下个不停的天空,浅见拐进停车场停好车,便打开车窗,把镜头对准了她们。小女孩着白色的短袖上衣,袖管里却露出鲜红的毛衣袖子,比朱红的山门还要鲜艳,分外夺目。
这倒是一幅“有趣的画面”,以年轻的母女俩为背景,使人联想起意味深长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或许,那位小姑娘的父亲因交通事故而亡,为祈求菩萨保佑而来朝山的。在使用长焦距镜头的取景框里,那位仰望苍天的母亲的表情,看起来似乎有一种莫名的悲哀。
浅见默默地祝愿她们幸福。
第二座“金泉寺”,从外面走到院内距离比较远。以为雨暂时停了,可雨点又密集起来,真倒霉,刚离开车就给碰上了,使浅见怀疑起佛恩浩荡。不用说,即使打了伞,夹克衫的前襟以及下身、裤脚都被雨水打湿了。皮鞋也因浸了水而变得湿漉漉的难受。
第四座“大日寺”,因远离村落而成了山寺,四周紧挨着山,院内左边有一片茂盛的孟宗竹林,听说过去曾经几度成为废寺,寺庙格外宁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浅见感到要为它做点好事,在这里第一次捐了香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内田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