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她们在讲自己的故事时(这故事始终是随着兴之所至倏忽便至),我们应该善于体会她们各自感情的不同。特别是要认真体会在声音1面对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昏乱状态时,声音2的恐惧情绪。这是由于声音1已经“迷失’”在《印度之歌(3)》那种传奇式的故事演变之中而面临着一种危险所致。这是一种典型,走出自我的典型。
这些声音从不大声喊叫,她们温柔的声音始终如一。
昏暗
钢琴声,慢镜头,是一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曲子,曲名是:“印度之歌(3)”。
曲子被完整地演奏着,这就要占据观众和读者的很多时间(因为曲子特别之长),因而使他们在演出或阅读一旦开始,便不能很快地从那公共场所离去。
依然是“印度之歌(3)”。
依然继续。
“印度之歌(3)”演奏至此全部结束。
歌曲再起。但比第一次要“远”,因为是在远离现场的地方演奏的。
这次的“印度之歌(3)”是以普通节奏演奏,是布鲁斯舞曲的节奏。
昏暗渐渐转明。
在昏暗非常缓慢地转明时,突然响起了声音。和我们平时看到和听到的不一样的是,这一次我们觉得只有我们自己在听,在看。这是女性的声音。声音缓慢,舒展,且又非常之近,似乎就在我们所置身的同一个地方。但却无从捉摸。
(所听到的声音是声音1和声音2)
声音三:
他跟随她来到了印度?
声音2:
是的。
停顿片刻。
声音2:
为了她,他可是抛弃了一切。
而且是在一晚上。
声音1:
是在舞会的晚上…
声音2:
是的。
转亮,持续明亮。“印度之歌(3)”始终响着。
声音沉默了许久,随后又响起:
声音1:
是她在弹钢琴吗?
声音2(犹豫):
是的……但他也在弹……
他有时,晚上,用钢琴弹这支萨塔拉的曲子……
沉默。
一所印度式住宅,十分宽大。是“白人”的住宅。有沙发、扶手椅,等等。家具都是印度之歌(3)时代的。
天花板上一架电风扇正在转动,但却慢得如在梦幻之中。
窗上安着金属框纱窗,纱窗外是一个热带花园,数条小径纵横其间。种满了欧洲荚竹桃,棕桐树。
寂静异常。花园中没有一丝风,屋内十分阴暗。是夜间吗?无从知道。空阔,宽敞,仿金制品。一架钢琴。吊灯关着。摆设着各种花草。除了那架风扇梦幻般地“象征性”地转动外,一切都死一般的静。
随着光线十分缓慢地转明,两位女性的声音又缓慢地。柔和地响起,声音听起来使人心碎。
声音1(似在读文章):
“米歇尔-理查逊是萨塔拉一个年轻姑娘的未婚夫,
她名叫诺拉-瓦雷里-斯泰思,婚礼定于秋季举行……
“于是便举行了这个舞会。
这个萨塔拉舞会……”
沉默。
声音2:
她很晚才来到这个舞会上…在半夜时分……
声音1:
是的……穿一身黑衣……
这是多么迷人的舞会呀……
她想干什么呀……
沉默。
在强烈的灯光下,见到的是一些殖民地风格的装饰。并且有人。
这些人或在一然绿色草木片面,或在一挑细木栏杆后面,或在一面透明软帘后面,或在香烟缭绕的香炉后面。隔着这样一层空间,便使人的视线变得模糊不清了。
一位身材修长,甚至显得有些消瘦的女子,全身着黑衣,依偎在沙发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玛格丽特·杜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