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鹦鹉(65)

2025-10-09 评论

    望着那熟悉的字迹,伊登被一阵强烈的怀旧情绪所笼罩,他勒住缰绳,坐在那儿定定地注视着这一标志着沙漠最终战胜傲慢的人类的车厢。人类自以为可以征服沙漠,他们带着机器和梦想来到这块土地,而如今,只有一节破败的车厢孤零零地站在那儿,时刻警告着人们,不要忽视傲慢背后所隐藏的危险。
    “有了,这儿就是你要找的背景,”伊登说,“你的那对恋人一起开车出来,然后坐在那边的台阶上。多美妙的背景——一辆从双峰镇开往码头的汽车孤零零地停在一片仙人掌中间。”
    “好极了!”姑娘答道,“听你一说,我都打算雇你来作我的帮手了。”
    他们策马来到车厢前,下马后,姑娘把相机装好,用手牢牢握住。“不想把我也拍进去吗?”伊登问,“就拿我当那个恋人的样板吧。”
    “用不着。”姑娘哈哈大笑,随着相机喀嚓一声,两个年轻人忽然间愣愣地站在沙漠中,一动不动了。只见从车厢里走出一位蓄着黑色胡须的驼背老人。
    伊登注视着姑娘的眼睛。“是上星期三晚上你在迈登庄园见到的那个人吗?”他低声问道。
    她点点头答道:“就是那个老勘探者。”
    黑胡子的人一言不发,但却有些惊恐地站在那个废弃的车厢前方的平台上,“市场街”三个字高高地悬在他的头顶。

    鲍勃·伊登向前走了几步,“晚上好,希望没有打搅您。”
    老人吃力地从平台上走下来,站在沙地上。“你好。”他阴沉沉地说着,和伊登握了握手,接着和波拉也握了手。“你好,小姐。不,你们并没有打搅我,我正在小睡——人老了,精力大不如从前了。”
    “我们只是从这儿路过。”伊登说。
    “走这条路的人不多,”老人回答,“我叫彻利,威廉·彻利,你们在这儿不必拘束。椅子不太够用,小姐。”
    “可以理解。”姑娘说。
    “我们只在这儿呆一会儿,如果可以的话。”
    “快到晚饭时间了,”老人好客地说,“来点儿吃的吗?我这儿还有一罐青豆和一点儿咸肉——”
    “不必麻烦了,”伊登说,“您的好意我们领了,但是我们过会儿就要赶回七棕榈镇去。”波拉·温德尔在车厢的台阶上坐下来,老人走到车厢后面,拿回来一个空肥皂箱。他让伊登坐在空箱子上,权当椅子使,被伊登婉拒后,他自己就势坐下来。
    “您在这儿给自己相中了一个很不错的家。”
    “家?”老人挑剔地环视了一下火车车厢,“这能算是家吗?孩子,这三十年来,我根本就没有家的概念。你可以把这儿叫作临时住所。”
    “在这儿住很久了吗?”
    “三四天吧。最近风湿病又犯了,不过我还是打算明天就走。”
    “走,去哪儿?”
    “当然是——远方。”
    “究竟是什么地方呢?”
    “我也说不好,就是远处的某个地方。”
    “只是去看看?”
    “你说的不错,只是去看看,去远处随便看看。”老人疲惫的双眼注视着远处的山顶。
    “您打算找什么?”
    “我曾经发现过一脉铜矿,小姐。”彻利先生说,“但是他们把它从我这儿抢走了。不管怎样,我还在寻找。”
    “在沙漠上有很长时间了吧?”伊登问。
    “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吧,不是在这个沙漠就是在那个沙漠。”
    “在此之前呢?”
    “在西澳大利亚勘探,从汉莫斯到浩勒角,穿过边界进入昆士兰,把牛群从海湾国家赶到新南威尔士。然后我就在沿海岸线的矿井下干活。”
    “是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吗?”伊登问。
    “谁——我吗?”彻利先生摇摇头,“我生在南非,是英国后裔,过去一直住在英属中非地区——刚果和赞比亚。”
    “那您是怎么到澳大利亚去的呢?”伊登不解地问。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厄尔·德尔·比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