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歌德(1749-1832),德国大文豪,主要作品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诗剧《浮士德》。
②荣格(1875一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科学家。
迪克动身去苏黎世时,身上的阿喀琉斯之踵①虽不足于装备一只百脚,但为数也不少——常年保持体力和健康的幻想,还有对人本性善良的幻想,有关国家的幻想,及类似生活在边疆的母亲们一再重复的诳语,她们不得不轻声哼唱着骗人的活:小木屋的门外没有报他取得学位后,就奉命参加在奥布河畔巴尔②组建的一支精神病医疗队——
①西谚,意为致命的弱点,出自古希腊神话。
②法国一地名。
在法国,让他不快的是,他干的是行政工作,而不是医疗工作、作为补偿,他利用空闲写完了他那本简明教材,井为他的一下一部著作收集材料。一九一九年春,医疗队解散,他返回苏黎世。
这番叙述有如一篇人物传记,但并不能让人明白,本朽的主人公,正如在加利纳①的一家杂货店里闲荡的格兰特一样,随时准备听从神秘莫测的命运的召唤。此外,令人困惑的是。偶然看到一个成年后认识的人的年轻时的照片——当你看到一个生气勃勃、体魄健壮、目光炯炯的陌生人——你一定会人吃一惊。可以有把握地说——迪克-戴弗的时代此刻开始了——
①美国地名
这是四月的一个雨人,阿尔比松上空阴云低垂,低洼处积着雨水。苏黎世同美国的城市没什么不同。自从两天前抵达这里以来,他一直感到怅然若失,这时他明白,那是他看惯法国胡同的缘故。那些胡同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在苏黎世,除了这座城市本身尚有许多美妙之处——人们沿着屋顶望上去,可以见到放牧着系着丁当作响的铃挡的奶牛的牧场,这一片片的牧场则装点着更高处的山巅——生活也正是朝着美不胜收的大国的一种向上的攀登这块阿尔卑斯山地——孩子的玩具、高山缆车、旋转木马和精密钟表的家乡,似乎不是这儿的一种存在,这有如在法兰西,你想象不到这是葡萄树藤枝蔓延盖过人的脚面的国度。
在萨尔茨堡,迪克有过一种感觉,这儿是买来或借来的一个世纪的音乐荟萃地。还有一次在苏黎世大学的实验室里,他细心地拨动着一个大脑颈,这时他觉得自已像个做玩具的工人,而不像一个狂妄小子了。两年前,这小子在霍普金斯大学古老的红色建筑里横冲直撞。毫不顾忌大厅内巨大的基督像对人世的讽喻。
然而,他决定在苏黎世再居住两年。因为他并个看轻玩具制造的价值,也并不看轻极度的精密和极度的耐心的价值。
这一天,他出门去看望位于苏黎世湖区多姆勒诊所的弗朗茨-格雷戈罗维斯。弗朗茨是这家诊所的住院实习病理学家,他是瑞士沃州人,比迪克年长几岁。他在车站等候迪克。他的长相颇像卡廖斯特罗①,皮肤黝黑,体格健壮,与一双纯洁的眼睛形成反差,他是第三代格雷戈罗维斯——他的祖父曾是克雷佩林②的导师,那时,精神病学刚从蒙昧无知的状态中萌生。他有些自傲,脾气急躁,但很随和——他认为自己是个催眠师。如果这个家族的人赋再充分施展一些,弗朗茨无疑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临床医师——
①卡廖斯特(1743-1795),意大利江湖骗子、魔术师和冒险家。
②克雷佩林(1856-1926),德国精神病学家。
在去诊所的路上,他说:“给我说说你在战争中的经历。你跟其他人一样变化大吗?你也有一张蠢笨的美国人的娃娃脸,不过,我知道你并不蠢笨,迪克。”
“我可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你肯定从我的信中已经知道了,弗朗茨。”
“那没关系——我们收治了一些患炮弹休克症的人,其实他们仅仅在远处听到了空袭时炮弹的爆炸声。还有一些人仅仅从报纸上读到有关空袭的报道。”
“听起来简直是无稽之谈。”
“也许是吧,迪克,但是,我们诊所是专门收冶有钱人的——我们不用‘无稽之谈’这个字眼。坦率地说吧,你是来看我呢,还是来看那位姑娘的?”
他们互相膘了一眼。弗朗茨暖昧地笑笑,
“自然,前面几封信我都看了,”他用一种职业的男低音说道,“可是情况开始改变,出于小心,给他的信我就不再打开了,真的,这是你的事了。”
“那她病好了吗?”迪克问道。
“完全好了,我负责她的治疗,其实,英国和美国病人的治疗都是我负责的。他们叫我格雷戈里医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菲茨杰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