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在现在的陕西省境内,离中原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然而要成为天下之主,就必须强调自己和中原的关联。原本在尧舜的时候就是农务长官的传说,很可能是周在变得繁盛之后创造出来的。
建国的神话中有浓厚的说明要素。
在中原民众眼中,戎和狄都是未开化的野蛮部族。为什么说周处在戎狄的中间呢?难道周不是戎狄吗?对此说“不是”的,就是建国神话。它强调周原本在中原,只不过在失去官职后才转移到戎狄之地。也可以这么认为,可能叫周的部族就是戎狄,因为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优秀的领导出现,于是脱离了未开化阶段。
在古公亶父任首领的时代,薰育(部族名,据说是后来的匈奴)和戎狄前来向周索要财物,古公就给了他们。第二次他们又来索要土地和人口,愤怒的民众想拼命,但古公不愿让这些父亲和儿子去送死,于是整族迁到了岐山。而其他族的人们仰慕古公的德望,也追随而来。不仅是本族,邻近的人们也大量投奔过来了。《史记·周本纪》说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就这样,周的首领被推举成为周族以外部族同盟的盟主。参加的部族要么离戎狄很近,要么就在戎狄。盟主古公把中原开化的生活方式教给了他们。
根据考古学调查,殷代势力达到了相当远的地方。可以看到,古公对西方部族生活的改善也受到了殷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却没有像殷墟大墓那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出现,文化也没有达到殷那样的高度。换言之,周吸收了殷文化的活力作为自己的滋养成分,却没有采纳殷文化颓废的一面。虽然说没采纳是因为周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但周总算也拥有了文明,开始以踏实肯干的部族同盟形象出现在西方。
周的神话所要强调的是,农业立国,厌恶战争,持续让步,以德同化戎狄。周作为部族同盟盟主,其实力到了古公的孙子昌的时代,已经到了殷必须重视的程度。昌被任命为西伯。这位西伯昌,就是周成为天下之主后,谥号“文王”的人物。
殷只是意识到了远在西方的周的实力,但似乎也并没放在心上。殷的眼光集中在东方,派遣一批又一批军队去讨伐淮水和海岸之间的人方国。东方有财货,“财”和“货”,还有“寶”(宝),都通过“贝”来表意,而“贝”是海物。子安贝是当时的宝物,殷墟中有大量子安贝出土,同时还有鲸骨,这正是远征东方的战利品。而西方是农业地带,殷认为出兵西方不会有多少收获。
殷最后的王叫纣,史书如《史记·殷本纪》等都把他写成一个暴君的样板。他的暴虐程度可以和夏最后的王桀相媲美。桀被认为是因爱美女而丢了国家,那名美女叫妹喜;而殷纣喜爱的美女叫妲己,连两个名字都很相似。
殷纣王宠爱妲己,为她建造鹿台的楼阁,在那里聚集财宝,于沙丘离宫中极尽酒池肉林之享乐。他蔑视神和祖先之灵,赶走贤臣微子启和箕子,还杀害了比干。殷纣王为了取悦妲己,让她开眼界,还大肆施行残忍的炮烙之刑——铜柱上涂抹膏油,下焚烈火,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走过,掉下去就会被烧死。鄂侯因劝谏此事而被杀,听到鄂侯死讯的西伯昌叹声哀悼,被人告发,因此被纣囚于羑里的监狱。周人很担心,献上美女和财宝,才使西伯终得释放。这简直和夏桀囚殷汤于夏台后又释放一模一样,太像是复制的情节,这甚至成了“殷王朝虚构说”的依据。
被推翻的王朝的最后的王,得到的是毫不留情的中伤和诽谤。上台的王朝为了坐实推翻前王朝所用的口实,就把所有的罪恶都推到对方身上。人类的想象力如果发挥到极致,最终出现的情形都差不多。
暂不管夏桀王的情形,殷纣王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有卜辞留下来,我们也可略知一二。卜辞中屡屡提及远征东方的事情,但在《史记》中却全没有记载。既然能编造出殷纣王暴虐的典故,自然也能隐瞒已有的事实。对周来说,殷东征似乎是必须隐藏起来的事实。有观点怀疑,周是趁殷东征的时机钻了其国内混乱的空子,如同端空巢一样攻下了殷都。所以周就不怎么愿意提起东征。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