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15)

2025-10-09 评论

    虽说纣是个暴虐的君主,但祭祀时用作牺牲的奴隶数量比起前代已有显著的减少。有可能是认为与其杀害奴隶,不如役使他们劳动、增加生产更好一些。或者还有可能是,抓捕羌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从各方面来考虑,纣存有慈悲之心的推理还是不能被一概否定。
    至于轻鬼神一说,我们首先可以判定这是胜利者所编造的。根据卜辞,我们了解到纣虽然减少了牺牲的数量,但仍然热衷于实行祭祀,而且比前代更加虔敬。
    目前在卜辞内还没有找到被视为各种罪恶源泉的“妲己”这个名字。不过卜辞中没有,并不代表就不存在。比如,殷墟中没有出土犁,卜辞中却有犁的记录。另一方面,大量出土的青铜器卜辞中也没有提及。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甲骨片上未发现刻有指代铜的“金”字。
    毫无疑问,暴君纣的形象以编造的成分居多。这就是被夺去政权的失败者的命运吧。
    3
    董作宾在《殷历谱》中说,殷灭亡的时间是纣即位六十四年。果真如此,那纣可真是高寿了。可能是上了年纪,判断力变得迟钝,接受建议也不如以前虚心,引起了所谓老害,从而导致王朝的灭亡。
    而在同一时代位于西方的强大势力的周,昌在位也有五十年了。殷和周都属于一个首领统治了很长时期的情况,此外二者还有一个相似之处——战争都很多。
    然而,战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殷发动的是侵略战争,以掠夺财货和人口为目的,因此招来了邻近各部族的怨恨。而周以农业立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扩张土地,对手戎狄的土地此前并未用来农耕。周并不是要从对手那里掠夺财物,而是农耕需要人手,可能是降服作战对手后再教给他们农耕的技术。
    殷绝不是从纣的时代才开始衰弱的。纣曾二度亲征,有整编远征军的能力,也有神圣王的权威。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征兵和远征,加剧了原本顺从部族的不满。这些部族因为纣是天下之主,也没有什么办法,而当听到西方出现了圣人时,心理上自然就产生了动摇,甚至有了“只要有人挑头就跟着造反”的念头。
    西伯昌(以下称为周文王)求贤若渴。他和渭水北岸垂钓的老人谈话,请他乘自己的车,以师长敬之,这是个有名的“逐夫”故事。这位老人名叫吕尚,生活贫乏,无依无靠,甚至曾被妻子强逼着离婚。不过,周文王被他的言谈打动了,说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吕尚因此得号“太公望”。他后被称作“师尚父”,意思是王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老师。
    周首领文王在位五十年,还未能取代殷。他的儿子发,在继位九年后准备进攻殷。发就是周武王,第一次出征在途中又折返了,理由是“天命还在殷”,大概是对攻击殷没有胜利的把握吧。也可能是之前已召集的各部族首领,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全部赶来助阵。
    两年后武王再度发动大军东征。在这两年里,周和各部族做好了通气工作,只等殷的空隙和漏洞。
    就这样,牧野之战爆发了。
    针对从西方进攻的周军,殷纣王动员了七十万大军。然而——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史记·周本纪》中有上面的句子。殷的军队悉数倒戈相向。
    我们再回忆一下埋葬在庙堂建筑台基的地下军团吧。军团中有仰卧的人,有俯卧的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姿势。在纣的军队中,可能奴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果有祭祀,这些奴隶说杀就被杀了。同样,他们也没有对殷尽忠的义务。而西方的周的制度,通过口传甚至传到了殷的中央地带,殷军队中的大部分人,是把周军视为解放他们的队伍来迎接了。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道,年老的纣走投无路,“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神圣王朝就此终结,周取代殷而成为天下之主。关于这次殷周革命的年代有各种说法,董作宾认为是公元前1111年,此外,还有公元前1050年左右、前1028年左右等说法。从此,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