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19)

2025-10-09 评论

    牧野之战大胜的周军在进入殷都后,肯定会惊讶得连嘴都合不上。来自西北和西南、算是开化了一半的这些人,必然会被殷的文化深深震惊,并深受影响。周人在祭祀之外是不饮酒的,而殷人每日必行之事就是举行盛大的饮宴。周公特别担心殷的这种风气传染给纯朴的周人,于是颁布了《酒诰》,措辞非常激烈,规定公务员若聚饮,一律押回国都,全部处死。周和殷不同,不会轻易杀人,从《酒诰》可见,周公更担忧酒害。《酒诰》以第一级别公文的形式布告出去之后,还是有人真敢喝醉而不把它当回事的。所以,就算再怎么禁止,总会有缺乏免疫力的人迅速成为酒的俘虏。
    《酒诰》警告的对象是周人,不过规定殷代各臣工若沉溺于酒则不能被处死,只说是要“姑惟教之”。可能是知道饮酒成性的人因为上了瘾,不可能立刻戒掉。通过强调酒害,留给他们一个改变习惯的缓冲时期。而对此作负面猜测的话,也可能是对殷人溺酒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态度。所谓“工”,指的是技术工艺专家。周即使推翻了殷,却还是需要殷的优秀技术的。
    殷周革命成功两年后,武王死去,年幼的成王即位,辅佐幼王的是周公。这时周的基础还不牢固,可能还有人对当时的论功行赏不满。殷纣王的儿子禄父处于武王三个弟弟也就是三监的监视之下,武王死后禄父似乎对三人煽风点火。对这三个武王弟弟来说,兄长周公拥立幼王后的独断专行让他们很不痛快。而禄父手中还有一定的军事力量——牧野的殷军因倒戈有功,得以保全下来,此外和殷有很深关系的南方淮夷也拥有强大的实力。“如果我们联合起来,就能推翻周公。”人们认为是禄父在做劝诱。三监接受这份劝诱,真的只是不满兄长周公才同仇敌忾的么?可能还有原因,比如他们监督殷代遗民,深受殷文化的影响。周公为了保持朴素的风气下达了禁酒令,但三监的心里谋划的是要创建一个继承了殷文化的国家。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完全落入了以复兴殷为目标的禄父的陷阱。
    周公和召公合作,以武力镇压了三监的起兵作乱。周在西方同样也有麻烦,不少诸侯反对讨伐三监之乱。可见,周在成为天下共主后,在初期确实不够安定。然而如果放任三监之乱不管,就会导致新诞生的国家灭亡。周公力排众议,强行出兵,转战至山东半岛北端,花费三年时间,成功平定了叛乱。
    平安渡过三监之乱后,周王朝终于安定了下来。禄父被诛杀,纣的另一个儿子微子开则被封到宋(河南省)。周终于还是意识到殷遗民的集中会带来危险,于是采取了分散政策。
    在那之后,分散在各地的殷遗民不断相互联系。假如有块土地盛产盐,价格也便宜,但在别的土地上因无出产而价格昂贵,殷遗民就利用分散的优势,实行贸易。在迁到前文提到的安阳(殷墟)之前,殷被称为商。迁到殷之后他们还是自称为商。“商业”这个词,意思是商的人所从事的职业。“商”本身是国名,原本没有“商业”的意思。
    经过了三监之乱,周安定下来,成王、康王的时代被认为是黄金时期。
    3
    关于周王朝的创始年份,从董作宾提出的公元前1111年到其他说法的1027年,有80多年的差距。
    中国开始启用年号是从汉代后期开始的,之前的时间是以某王第几年的形式来表现的。周在建国约二百年后,大概有十四年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帝王的存在,这段时期被叫做“共和”。共和不是年号,而是临时加记的,故此人们明确了共和元年相当于公元前841年。《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从这一年开始,在栏中再也没有漏过任何一年。
    之所以纪年从这一年开始才变得明晰,是因为此前周代史官的详细记录都丢失了。可以想象当时天下大乱的程度,连秘藏于宫廷的记录都丢失了。建国当初的重要文献,例如五诰等因有大量副本,以《书经》的形式流传了下来,而成、康黄金时代以来的事件则变成了青铜器上的铭文,从而也成了重要的资料。青铜器因某种纪念而作,然后下赐,缘由被铸在上面,这种情形很多。
    那么,导致大量记录丢失的天下大乱,是怎么回事呢?这次大乱在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总算是收了尾。可以想见,从那年开始,记录得以继续,年代也明晰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