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叫做修罗的时代,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年代满载了人类的力量。
4
形形色色的人,展开了形形色色的思想,建立起形形色色的学说。史学家将之综称为
——诸子百家。
中国的思想都产生自这个时代。此后除了外来的佛教,基本上都只是对这个时代的继承、铺展、解释、改进,这种说法绝不过分。
不言而喻,最重要的当属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在展开论述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孔子诞生前的状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春秋晚期是宰相的时代。这段时期没有出现优秀的君主,而优秀的宰相却层出不穷。这可能也是以下犯上的一种。因为竞争愈发激烈,无论如何,必须整顿国政才能使国家生存下来,所以必须对税收、诉讼、产业等现实政治加以妥善运营。因此,宰相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实干家的时代。君主和上层贵族们沉迷于狩猎,沉湎于权谋,为宫廷内的权力斗争费尽心机。然而他们从不接触注重细节的实务,认为这些事情只是小吏们的工作。不过,进入残酷竞争时代后,这些细节变得尤为重要。
郑国的子产和齐国的晏婴就是这样的实干家。郑国一直有专出宰相的门阀,但子产的家族不在其列,可以说他只是旁系贵族出身。齐国晏婴出身则更低。两人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年长。《史记·郑世家》中记载,孔子很尊敬这二人,在听到子产的死讯后哭道
——古之遗爱也。
意思是说,子产从来都把仁爱放在心中,这份仁爱不像现在的人那么轻浮。
郑是周幽王骊山被杀时殉职的郑桓公的子孙属国,洛阳迁都初期,郑是最靠近周王室的一个。然而,郑的社会风气声名不佳,甚至“郑声”都成了淫词艳曲的代名词。因缺乏努力,郑慢慢地变成了小国,到了子产的年代,已被困在大国之间,必须操心于生死存亡大计了。子产不得不做伏尔甘(Vulcan)式的政治家。
子产制造了“刑鼎”,把刑法条文铸到鼎上。不止是郑,这个时代的各国都没有成文的法令,全是根据惯例来断案的。把这些惯例变为成文并铸于鼎上的做法,是用来明示条文的不可更改性的。
至于刑鼎的目的,应该是要打压贵族的专横。若要使郑富强,就必须发展产业。郑的农民和工商业者不怎么工作,是因为辛辛苦苦工作的成果总是被地主或领主等贵族巧取豪夺。人民没有勤劳的动力,就不能指望国家能够富强。为此制定的成文法,正是要限制贵族的权力,保护生产者的利益。
也有人从德治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刑鼎的铸造。晋有个叫叔向的人发来信件表示抗议,说如果有了法律,人们就会以此为保护伞,也会千方百计钻法律的空子,只要不触及法律就可以不用惧怕长上,如此等等,罗列了很多后果。
可见制刑鼎的子产是个法治主义者,但也不完全是这样。郑的国都发生火灾,定公欲祭祷消灾,子产对此表示反对,说
——不如修德。
这条忠告说,与其祭祷向上天乞求,不如考虑以人为本的修德。
虽然被德治主义的叔向批评,但子产自身也是一名德治主义者。然而子产与叔向相比,更是一名现实主义者。《史记·郑世家》说孔子会见了子产,并以兄事之,这应是司马迁的笔误。孔子第一次出鲁是他年满34岁(前517)的事,而郑国子产在五年前就已死去。不过,子产的以人为本、现实主义、德治主义得到孔子的共鸣和私淑,这一定是事实。
和子产并称、同样给孔子影响的还有齐国的晏婴。晏婴的出身比子产更低。据说他的祖先因在和莱夷的战争中立了功,而获得了食邑(领地)。不过社会地位并非相当于世袭贵族的卿大夫,而是卿大夫之下的士。既不是庶民,也不是贵族。
当时齐国有个权臣崔杼杀了君主庄公。其实庄公是因为和崔杼的妻子私通而被崔杼的家丁们杀死的。崔杼的家丁虽然也相当于是崔杼的主君庄公的陪臣,但对庄公没有君主的观念。他们说:“我们只是奉主公崔杼之命前来捉拿淫乱之徒的。”听到庄公死讯的晏婴赶来后,留下几句话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