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26)

2025-10-09 评论

    ——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这里有社稷贵于君主的思想,孔子进一步深化了晏婴的思想,在社稷之前加上了“天下”。春秋晚期还有十几个大国。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思想——也是晏婴的理想,寻求路线的落实,并不拘泥于自己的故国,于是出鲁巡历各国。
    5
    庄公被杀时,齐的太史(记录官)写道
    ——崔杼弑其君。
    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还写同样的内容,又被崔杼杀了。然而太史最小的弟弟仍然坚持,所以崔杼只得彻底放弃了。《春秋·左氏传》说
    ——南史氏(地方的记录官),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地方的记录官当听到中央的记录官因记录事实而尽数遇害时,就准备进京接班。当然他已抱有赴死的决心了。这个片段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人对于历史记录的执著,也反映出记录历史的专业集体业已存在。
    崔杼的臣下劝他把硬骨头晏婴杀掉,崔杼说
    ——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意思是晏婴有民望,杀了他就得不到民心。据近代中国的史学家范文澜(1893—1909)考证,齐在吞并了莱夷的土地后,在渔业和盐业上大获其利。此外,最初用来指代铁的是“銕”字,一般认为这也是莱夷的地方产业。而在讨伐莱夷中立有功绩的晏氏先祖获得了监管这些地方产业的职位。如果是这样,晏氏一族就可能掌握了渔业、盐业、造铁等团体。崔杼所说的“民”,可以具体解释为晏氏一族产业下的从业民。
    人们开始察觉到集团的力量。此前的集体是村落等生活性质的,后来产生的集体有了职业性质。像史官们也有了自己的集体组织,这从崔杼的小故事里就可以看到。因为晏婴是大规模产业集团的首领,所以,甚至是敢杀君主的崔杼也不敢动他。
    提到职业集体化,我想说的是,孔子也带领了这样一个团体。孔子的出身,按当时的观念,是比晏婴还要低很多的低层。《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记有
    ——孔子贫且贱。
    著者史学家司马迁所处的汉代,儒教已成为国教。《史记》中天下之主为“本纪”,诸侯为“世家”,其他人为“列传”。既不是皇帝又不是诸侯的孔子,理应被列入“列传”才对,然而司马迁特别地设立《孔子世家》,这是崇高敬意的表达。然而他对孔子的出身又绝无任何粉饰的举动,这是继承了赌命书写崔杼弑君的齐国史官的传统。
    孔子幼时丧父,母亲没有告诉他墓在何处。母亲死后,他总算是从曾参加过葬礼的车夫母亲那里打听到了父亲的墓处,这才合葬了父母。可能他的父母亲并不是合法的夫妻。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如同《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述,孔子幼时玩过家家的时候就摆列俎豆等祭品,模仿葬礼和祭礼。白川静氏(1910—2006)推测孔子的母亲可能属于巫一类。
    冠、婚、葬、祭的礼仪对这个时代的人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一生中只有一次,所以人们希望能够根据专家的指导来实施。礼仪中一定要有音乐的伴奏。孔子异乎寻常地重视礼乐,深信可以借此保持人类社会的秩序。不妨视他为礼乐这一职业团体的掌门人。而要指导礼乐,不会读书写字是不行的。出身贫贱的孔子之所以能读会写,是因从事礼乐的职业而习得的。他也是一边教门人读写,一边自己开始学习。
    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不满足成为区区一名礼乐的职业者,而是有自己的理念。孔子把鲁国国祖周公的追求当作是自己的理想。周公把殷那样夸张的神人杂居的世界分割成天上和人间,把世间变为人类的世间。《尚书》中就记载了周公的理想,周代的礼乐也被认为是周公所定。
    鲁国现状距离周公的理想相当遥远。周公的“礼”指的是秩序,而在鲁国,君主之力衰弱,同族的三桓氏——季孙、叔孙、孟孙——垄断了政治。三桓最有实力的季孙氏则是臣下阳虎掌握了实权,这种下克上的现实与周公之礼不合。孔子为君主权力的回归和周公理想的实现,参与了实际的政治。然而却失败了,他不得不离开鲁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