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思想的“道”非常深奥,而称为“道教”的宗教团体的产生则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老子和庄子都没想过要建立起什么组织。既然尊崇无为自然的思想,那么就不应该出现建立集团、组织等人为的行动。
庄子的本名是庄周,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说法,他是魏惠王(前370年即位)或是齐宣王(前320年即位)时候的人,所以和孔子的后继者孟子基本上是同时代人。
他的著作《庄子》描述了悟“道”之人的大自由,在哲学层面上论述了“道”就是不断地生成和流转,理想是跟随大自然的变动享受自由,也就是达到“游”的境界。若当世动荡不安,中国进入乱世后,人们就会被老庄思想所吸引。
组织了最强固思想集体的当属墨子。墨子本名墨翟,最初学儒。据说出生于公元前468年左右,正是孔子死去的时候。不久他脱离了儒家,建立了另外的思想体系。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宗教氛围最为浓厚。他们信仰上天,还主张天下万物平等而不问长幼贵贱。儒家的“仁”也是一种爱,但这是把对父母、家族的爱延及到他人的一种差别之爱,故此遭到墨家的批评。墨家强调无差别爱,称之为“兼爱”。墨家还倡导“尚贤”,尊崇贤者的意思,说的正是才能主义,主张不管出身或阶级如何,人只要有才能,就应被授予天子、诸侯、宰相等地位,他们也必须尊奉上天的意志,勤劳工作。
墨子重视的除了“兼爱”、“尚贤”外,还有“非攻”,这正是否定战争的观点。把攻击视为非,而受到攻击后的反击则是被允许的。如果有国家遭到攻击,墨家就会集体前去援助防卫。据说楚将要攻宋时,墨子的三百弟子赴宋协助防卫,而墨子亲自去了楚国,劝说他们不要发动攻击。
墨子死后,墨家势力依然强盛,在思想界和儒家分庭抗礼。墨家因援助防卫,所以并不只是一个思想集体,还是技术能人的集体。他们建造防御的城墙,并制造橹等工具打击侵略军。墨是人的姓,但也有种说法认为,墨是木工的必备工具,于是有人推测墨子原本是栋梁之材的建筑家。《墨子》中可以看到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记述,可以说这在诸子百家中大放异彩。
堪称可以匹敌儒家的墨家势力到后来还是逐渐失势,在历史舞台上完全消失了。墨子死后,分裂为三派是墨家势力衰微的原因之一,而且天下人人平等的思想为特权阶级的统治者所厌恶,这也是加速墨家没落的一个原因。
2
司马迁在《史记》的年表中,列了春秋时代的十二诸侯(实际上是十三个),对战国时代则给出了《六国年表》。虽称作六国,但有除周王室以外的秦、魏、韩、赵、楚、燕、齐七国,故也称为战国七雄。而在最后,秦消灭了其他六国。处于表的末尾的秦成了握有天下的国家,所以不被计算在内,这就是称之为《六国年表》的原因。
战国时代除七雄外,初期还有郑、越、鲁等其他小国存在,但这些小国都慢慢落伍而被吞并,于是成了七雄相争的局面。不言而喻,竞争非常白热化。为了生存下来并在竞争中获胜,诸侯们都在积极地网罗着有能力的人才。
诸子百家的人们也在寻找着赏识自己才能的诸侯。既有想出人头地的人,也有为实现理想的、豪言要兼善天下等等的自负的人。
孟子准备了数十辆车,带着他的几百个弟子,游历各诸侯国。而他自己的决定虽是成为诸侯之师,却没有入仕的想法。孟子比孔子更进一步,是个民本主义者。孔子在社稷之上列了上天,孟子则列了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君主的地位不应比前二者高,一旦失德就不再拥有君主的资格。齐宣王询问他关于周武王讨伐君主殷纣王这件事,他答道,损坏仁义的人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武王诛灭的不是君主,而是区区一介匹夫。这正是容忍革命的思想。
滞留齐国的时候,孟子如果想提什么建议,就直接去齐宣王那里,从来没有被齐宣王宣召过。如果齐宣王想向孟子了解些事情,就得亲自去往孟子的所在。有一次,齐宣王以生病不能前去造访为理由,想请孟子前来宫殿,于是派使者前去。孟子也正好有事情想对齐宣王说,正要赶往宫殿。当他一听到使者的传话,就说“我也病了”,拒绝参见。这样的事情不是一回两回了,孟子认定自己的理想不能通过齐宣王来实现,于是离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