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27)

2025-10-09 评论

    如前所述,孔子意识到社稷之上还有天下。周公的理想不应局限于鲁。孔子的愿望是通过更强大的晋或楚实施他的理想,把影响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天下。所以,被鲁驱逐对他来说不算是伤筋动骨的挫折。十四年间他在各地流浪,游说诸侯。而当时政治形势很复杂,他甚至在陈、蔡等地差点遇害。
    于是,孔子放弃了业已失败的政治活动,回到了故乡鲁国,倾力于弟子的教育和整理编纂《尚书》、《诗经》等工作。他的语录《论语》是由弟子们收集整理的,这本著作揭示了他理念的中心是“仁”。在解释“仁”的时候,虽然弟子们说法各异,但这是人文主义。怎样以人的身份存在,这是儒家研究的问题。
    如果以“仁”为中心来考量一个人,诸侯和实际当权者中会有不仁,无名庶人中也会有仁。可能跟自己的出身有关系,孔子视人不以贫富贵贱为差别,他认为仁和不仁才是为人的衡量标准。政治要由近仁之人主导,正是孔子的观点,但这和他所说的秩序却是相矛盾的。他反对三桓的专横,尝试恢复君主权力就是以礼——即秩序为理念的,而不是以“仁”为标准。不过,君主的权力恢复后,政治应由近仁之人来辅佐,这符合孔子的政治思想。近仁之人要施行政治,就必须得到君主的信任,而并非源自血缘关系的信赖感,也是“仁”本身,是对帝王、诸侯最大的要求。
    儒的“礼乐”和“仁”之间有对不上的部分,其中有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对立,也有复古和进取的深刻矛盾。围绕着这些,孔子的思想逐渐伸张成为一个很大的体系。孔子的思想在后世的中国是思想的主流,但在孔子的时代中则绝对不是。从春秋直到战国,人类思考的力量持续井喷,可以说孔子的“儒”是其中的先驱。

    1
    孔子的思想称为“儒”。后来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并建立起学术体系,并称为“孔孟”。在中国如果提起“孔孟”,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对的“老庄”。
    无法考证老子究竟是否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内容,然而《论语》中老子并未登场,直到后来的《孟子》也没有提到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极为含糊地说“莫知其所终”。《老子》又称《道德经》,被认为是他的著作,战国中期以后所著的说法非常有力。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楚人。据《史记》,他是辈分略长于孔子的同时代人。其思想尊崇“无为”,这与重礼乐即“人为”的孔子思想是对立的。
    《论语·微子》中有个故事,讲的是楚国一个叫接舆的人,在孔子面前边唱边走过。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凤是虚构的鸟,据说会在太平时出现,乱世中隐匿。这个人把孔子比作凤,还说,以前已经过去的事情,我就不劝你了,但你还有未来,不要白白送死。停下来吧!陷身于如今的政治中太危险了……
    孔子听到这首歌,正想和这名男子交谈,但对方迅速离去。这个故事也揭示了有人批评孔子,说他从礼乐出发的政治活动没有用。特别是在楚国,这种情形很多。
    可能是尊崇无为自然观点的人们创造出老子这个人物作为自己的思想始祖。暂且不论老子是否存在过,《老子》(《道德经》)中所述思想有众多的共鸣者是个不争的事实。与孔子的“仁”相对,老子主张“道”的观念。所谓“道”指的是遥不可及、不可知的事物,同时也是万物的根源。它被形容是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观点上接近于虚无思想。不过,“无为自然”强调人可以安稳度世,其实也并未否定功利性的处世方法。它否定了人为,不认可文化,而将原始生活描绘成了理想之乡。
    与孔子的现实主义相比,老子可以说是幻想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孔子所编各地的民谣《诗经》三百余篇中收录了民众朴素、现实的声音。而在老子的故乡楚,则诞生了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所作的高蹈、奇幻的《楚辞》。有人把中国人的精神比成是由“孔孟”和“老庄”这两根绳索互相缠绕的产物,也有外观表现为“孔孟”而内里却是“老庄”的说法。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