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39)

2025-10-09 评论

    刘邦军团最终实现了首先进入关中的目标,接受了秦子婴的投降,但这也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大危机。至于原因,造反团的主流项羽最终越过函谷关(河南省),了解到被刘邦抢了先。而楚王也就是义帝曾有过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进入关中的刘邦军有十万,而项羽军是四十万。如果激怒了项羽,刘邦军就马上会被踏平。刘邦虽进入了咸阳(陕西省),但他封了官库,没有染指后宫三千美女,敬候项羽的到来。接着,他前往项羽的驻地鸿门,为自己辩解。
    这个场面就是著名的“鸿门宴”。项羽的军师范增建议说,“刘邦不可不杀”。项羽因刘邦态度恭顺,不是很想杀他。无赖好色的刘邦没有碰后宫美女一根指头,没有比这更恭顺的了吧。范增认为这是刘邦胸有大志的表现,更要杀他。造反初期刘邦就有了优秀的军师,生于韩国相国世家的张良,正是雇大力士暗杀始皇帝的男子。这位张良曾经救过项羽叔父项伯的命。既然项羽阵营有杀刘邦的意向,于是项伯急速报告张良。
    名门出身的项羽向来瞧不起庶民出身的刘邦。被范增劝了无数次,他还是不想杀。项羽也很自负——这样的人也配做我的对手?——自信满满。范增有识人的眼光,见项羽不肯,就命令项羽的从弟项庄拔剑起舞,伺机刺杀刘邦。剑舞一开始,觉察到危险的项伯也拔剑起舞,庇护着刘邦。接下来樊哙也上场,陈述着刘邦的功绩。没多久刘邦借口去厕所,顺着小道返回了灞上(灞水河岸)的阵地,把后来的事全交给站在一边的张良。这是戏台上的著名场景,也被润色成故事小说。鸿门宴不管细节如何,刘邦的性命危在旦夕是千真万确的。
    刘邦进军关中时,宣称如果自己为王,就只约法三章,秦的其他法律一律废止,博得了喝彩。要知道,秦民受严刑峻法之苦,早已到了难以尽齿的地步。刘邦的约法三章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仅此而已。
    项羽进入关中后,就杀了已经投降的秦国子婴,掠夺了已封存宝库的财货,在宫殿放起大火。据说咸阳的大火连烧了三个月。结果,刘邦没被封为关中王,而是被封为汉王,下辖巴、蜀、汉中的土地,也就是从陕西到四川的领地。项羽把关中分成三份,分给和自己同气连枝的三个臣下,而自己做了梁、楚九郡的王,号称西楚霸王。如果君临关中就可以成为天下之主,然而项羽衣锦还乡的愿望太强烈了。
    被架空的楚义帝不会总听自己的话,所以不久之后项羽就杀了他。
    从刘邦的情形可见,项羽的论功行赏极为不公平。因此,齐、赵各地的将领们背叛了项羽。项羽为此果断北伐。有强大战斗力的项羽军连战连胜,但残杀降卒使他不得人心。各地游击式的抵抗始终不绝,项羽不得不东奔西走忙着镇压。在项羽为根除游击、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刘邦终于动手,出汉中占领了天下的中心——关中。用刘邦的话来说,按照楚义帝的约定,关中理所当然是我的领地,我只是从项羽一脉的领主手里取回来而已。不言而喻,项羽被激怒了。这样一来,项羽对刘邦,也就是楚汉战争开始了。
    2
    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要叙述这场战争,就一定要对二者的性质作一比较。生于武将世家的项羽战斗力很强,虽然集结了军众,但精锐被安排于核心,事实上属于少数精锐主义。可以注意到,《史记》中把刘邦造反起义时的军众称为子弟,项羽的则称为精兵。
    项羽战则必胜。他在彭城(江苏省)打得刘邦落花流水。十万汉兵被赶到睢水,据说尸体堆积成水坝,截断了水流。刘邦在荥阳(河南省)求和。项羽虽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名声却很差。反秦战争时期,他杀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降卒,论功行赏也不公平。对刘邦之所以不能够穷追猛打到底,是因为东方游击战的蜂起。
    各地的军队当然也在观察二者的强弱,按理说会依附到强者一方,但为了势力的均衡,他们决定加入刘邦一方。因为他们期待刘邦可以对自己的功绩作出公平的评价。韩信投靠刘邦,平定了齐,转而南下威胁项羽。此外,游击军一直是刘邦的伙伴,其首领彭越因指挥游击战而知名。
    在平定了天下后,刘邦说,作野战的指挥官自己不如韩信,制定作战计划则军师张良更高一筹,补给方面自己没有萧何的手段,而自己之所以取得天下,全在于能够很好地用这些人。这里讲的正是包容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