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38)

2025-10-09 评论

    此时秦将章邯正在攻赵。项羽前去救援,在巨鹿击败了章邯。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他在出征时听到李斯被处死,觉得如果胜了,就必然会招来赵高的嫉恨而落个被杀的下场。自函谷关一战以来,一直连战连胜的章邯也在巨鹿一败后决定听天由命。严酷的法律确实有强大的力量,但也会把人逼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因为不管是谁,如果知道会被严罚,肯定会想方设法摆脱制裁。不过,项羽突袭了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并在新安城南把他们全部坑杀。但他没有杀章邯等几名高级军人,准备让他们做攻秦的道路向导。
    越来越多的造反军加入到讨灭秦的队伍中来了。但被拥立的楚王——被称为义帝——当着众将领的面作了一个约定:
    先定关中者王之。
    郡县制的脆弱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了,所以楚王和造反各将领都考虑恢复封建制。不言而喻,谁都想成为肥沃土地上的王。自然,成为天下之主的秦所倾力开发的关中土地——包括咸阳在内的辽阔土地是最好的。
    这一次,赵高把大祸归罪于二世皇帝胡亥,强迫他自杀,然后拥立在北方含冤而死的扶苏之子子婴。因无皇帝之实,此时的称号被恢复成诸侯时代的秦王。
    赵高打算操纵子婴,却反被其所杀,父族、母族、妻族被尽数杀死。应了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子婴即位第四十六天,造反军出现在灞水河畔,但不是开赴函谷关的项羽,而是破武关的刘邦军的身影。
    子婴以白马牵白木车,坐在上面,脖子上挂着辫绳,向刘邦投降。据说这种仪式是诸侯投降时的惯例。
    时间是子婴元年(前206)十二月。

    1
    刘邦是沛县(江苏省)人。和项羽不同,他出身庶民,父母之名不详。对这位大汉王朝的创始人,成书于汉代的《史记·高祖本纪》中只提到其父曰太公,母曰刘媪,而这并非人名。在中国同姓不可结婚,妻子在婚后也不换姓。刘邦似乎是随母姓的,可能是双亲并未正式结婚,或者是父亲入赘的情形。
    ——好酒及色。
    即便是身为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也不得不这样如实地描写刘邦,无意隐瞒他是酒鬼和好色之徒这件事。但刘邦性格坦率,乐于助人,被任命为泗水(江苏省)的亭长。在秦代制度中,所谓亭是指每十里所设的机构。有“十亭一乡”的说法,所以亭是最小的政府部门。
    小官刘邦被命令率领民伕前往骊山(陕西省)始皇帝陵的建造营,但途中有一两个民伕逃跑了。始皇帝对自己的陵墓煞费苦心,尤其为了防盗掘而设置了不计其数的机关。根据这个传言,知晓陵墓秘密的民伕在竣工后必定被赶尽杀绝。所以听到这个传闻后,民伕因为害怕而逃走了。而如果不能带来规定的人数,领头者也要被依法处决,所以刘邦也成了逃亡者,躲了起来。全国各地必定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处都是这类逃亡者。他们为了自卫而结成了团体,并且尽可能地藏身于出身地的附近。他们并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罪犯,只应获得同情而不应被怨恨,所以受到了亲戚友人们的秘密帮助。
    陈胜、吴广起兵时,逃亡者们纷纷起事以呼应他们。刘邦在故乡沛县附近逃亡的时候,从大泽乡(安徽省)传来了陈胜、吴广造反的消息。
    沛县县令自然是中央派遣来的人,他也不知如何是好。各地郡守和县令被拿来祭旗的消息不绝于耳,于是这位县令决定应声造反。书记萧何、狱吏曹参在筹划的时候,建议唤回附近几百名沛县出身的逃亡者。前去召集逃亡者的并非官员,而是和他们非常熟络的狗屠(杀狗职业)樊哙。逃亡者的头领自然就是刘邦。
    但是这时县令改变了主意。不管怎么说,他是一名深知法律严酷的秦代官员。他准备捕杀造反派,于是萧何和曹参翻出城墙,去了刘邦的所在地。刘邦以箭文和城内取得联络,促成了起义。城内的父老带领子弟们杀了县令,开城门迎接刘邦,全县造反。于是,集结在刘邦麾下的不仅有沛,还有附近各地的大量逃亡者。就这样,刘邦成了一个相当大的造反军团的指挥者。此前是他上司的萧何和曹参反成了他的部下。人们为了在乱世中寻找出路,必须找一个有能力的指挥者,而指挥者此前的身份不是问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