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担任太仆的一个叫来历的人,对废太子之事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说十岁的皇太子有什么罪,经书里不都说不满十五岁的人,过错不在其身么?骨气之士就这样时不时地出现,但很快他就被解职。
刘保被废是在延光三年(124)。第二年,三十二岁的安帝死在旅途中。阎皇后没有选安帝的亲儿子,而是把皇族中最年少的北乡侯刘懿立为皇太子。刘懿三月即位,十月就死了,所以《后汉书》没有给这位少帝立帝纪。
刘懿死后,阎氏一族秘不发丧,开始研究后继者的人选。但无论怎么隐瞒丧事,在跟前服侍的宦官总是会知道的。孙程召集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九个宦官,袭杀了阎氏一族的宦官,让已被废的皇太子刘保登基。阎太后被幽闭,阎氏兄弟全部被诛杀。因为即位的是安帝的独子,所以谁都没话说。
刘保被称为顺帝,东汉的第八代皇帝。不过刘懿并不是以皇陵,而是以诸王之礼下葬的,所以也可以说顺帝是第七代皇帝。顺帝把立下大功的十九个宦官一并封为列侯,这让人们感到震惊。
就算是在清除窦氏一族时立下大功的郑众,也是十年之后才成为列侯。已经去势的宦官自然无法生育子女,即使获得爵位也不过一代人而已。然而,顺帝阳嘉四年(135),宦官也被允许通过养子继承爵位。另外,以前只有三公九卿和二千石的大官才有推荐官吏的资格,而宦官也被授予了推荐权。宦官中甚至有人把买来的奴隶都推荐成了地方长官。光武帝所期盼的骨气之士对这种风潮自然无比愤慨,他们士大夫要成为列侯,必须赌命来往于战场之上才行,然而这些男不男女不女的宦官,受益于宫廷里的皇位争斗,十九人全成了列侯。外戚虽然可憎,但从身份来讲,也是士大夫阶层出身。东汉从成立以来就是一种豪强联合政府,因此比起宦官掌握的朝廷,他们宁可希望由外戚来掌控朝廷。
大将军梁商的女儿被册封为顺帝皇后,此时的士大夫们正在寻找能牵制宦官势力的强大外戚。梁氏比起阎氏,豪强层次要高不少。
皇后的父亲梁商是个谦虚的人,他连儿子的封爵都拒绝了,被任命为大将军后他却称病躲在家里。与其说是谦虚,可能《后汉书》里说得更贴切
——性慎弱,无威断。
他被认为是一个小心翼翼的人物。然而,儿子梁翼正好与此相反。不怎么学习,嗜好闲游饮酒。《东汉书》里也说他
——暴恣,多非法。
永和六年(141)梁商死后,这个问题儿子梁翼就任大将军。
建康元年(144),三十岁的顺帝死去,两岁的皇太子刘炳即位。这就是冲帝,生母叫虞贵人。东汉只有初代光武帝的皇后生了儿子,以后没有一个皇后生下儿子。不得不说这和皇帝寿命奇短一样,是个奇异的现象。好不容易才登基的冲帝,三岁时就死了。
太尉李固此时主张应由年长的皇族即位,这是正论。因为皇帝年幼,外戚就会掌握权力,宦官的权力也不容易剥夺。李固的正论被已经成为皇太后的梁氏及其兄梁翼拒绝,年方八岁的刘缵被立为皇帝。这是渤海王刘鸿的儿子,其曾祖父刘伉正是为和帝取得《汉书·外戚传》作参考的人物。新皇帝被称为质帝,却一反梁氏期盼地英明,在梁翼觐见的时候,大胆地说
——这是个跋扈将军啊。
这句话显露出如果我长大成人,就容不得你这样跋扈的气概。梁翼判断出这个少年是个危险人物,干脆就毒杀了他。
后继者的候补人选有质帝的堂兄弟清河王刘蒜和蠡吾侯刘志。刘志十五岁,和质帝的父亲是同一代,继承就成逆向的了。刘蒜年龄不明,是质帝伯父的儿子,可能相当年长了。不管怎么说,刘志相对而言操纵起来更为容易。李固对此表示反对,于是梁太后撤了他的职。
还有一说,刘蒜在去见中常侍(宦官)曹腾的时候很失礼。就算刘蒜不知道宦官有多希望皇族对他们毕恭毕敬,但他也应该知道曹腾是深得顺帝信任的宦官。曹腾做了大长秋(皇后侍从之首),是个列侯。他因是宦官,自然没有儿女,但在阳嘉四年的许可令后,收了个养子叫曹嵩。这个曹嵩的儿子不是别人,正是曹操。慢慢地,《三国志》之风飘了过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