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66)

2025-10-09 评论

    十五岁的刘志即位后,称为桓帝。如前所述,据说这位就是中国皇帝中最早的佛教信徒。桓帝立梁太后的妹妹为皇后,所以外戚梁氏就和皇室结下了两重关系。
    梁氏的权力持续了二十年。梁翼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妻子孙寿的专横也不亚于他。宫廷中外戚和宦官是对立的,但贤明的梁太后在宫中能够驯服宦官势力,所以梁氏的专横才不被追究。可能在官吏推荐权上,外戚推荐的是政府高官等名誉职位,而宦官推荐的是县一级的长官——地位虽低、收入却高的官员。像是一种职业分工,没发生什么冲突。
    然而,梁太后死后(150),梁皇后也死了(159)。桓帝和梁皇后的关系很早就冷淡了,他爱的是一个叫猛女的美女。
    诛灭梁氏是梁皇后死后第二个月的事情。延熹二年(159)八月,梁翼夫妇自杀,不仅梁氏一族,妻族孙氏也被牵连。
    大部分廷臣被肃清,重臣中仅残余三人。这是一场和政策、政见毫无关系的政变。

    1
    梁氏一族被诛灭后,外戚在东汉就再难成气候。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宦官势力。昏君桓帝在诛灭梁氏后,在位八年有余,于三十六岁时死去。据说洛阳的宫殿里有五六千宫女,所以不得不说这和东汉的国力不相称。
    桓帝之所以即位是因为质帝之死。如前所述,东汉在更换皇帝的时候会调查户口和人口。质帝死去的本初元年(146),全国户数934万余,人口4756万余。自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已过120余年,但这甚至还未恢复到西汉末元始二年(2)的水平。户数少了390万,人口少了1200万。在人类劳动力数量决定生产力的年代里,东汉的生产水平可能仍不及西汉。
    所谓与国力不相称就是这个意思。即便是朝廷,也不得不俭约。然而,桓帝却热衷于增加宫女的数量。
    边境也变得不太平。根据《后汉书》对“羌族之乱”的记载,均为“已击破”,“已平定”,“全部投降并被解散”。然而,同一块地方上立刻又有羌族动乱发生。敌人不是被击破或者平定,而是在移动吧。刻薄地加以揣测,可能是地方政府在躲避敌人。辽东的鲜卑族屡屡侵犯,四川的夷人也起了叛乱。
    朝廷由宦官把持以后,不难想见地方上的“骨气之士”会进行抵抗。不仅是地方,自光武帝以来,硬派的儒学受到鼓励,三万书生在国都洛阳的太学中学习。书生是地方豪强的子弟,他们一开始就是中央政府的人才供给来源。
    尽管如此,东汉朝廷还是宦官的天下。人员任职由宦官推荐。起初任命的是县级官员,渐渐地,开始推荐高官。要受到宦官的推荐,就必须付出金钱。宦官不是士大夫阶层,虽然允许他们认养子,但如果没有钱,要做他们的养子连门都没有。拜金主义必然会在宦官社会中蔓延。
    宦官党占据了朝廷。所谓宦官党指的就是宦官以及他们推荐的官员们。骨气之士对这种花钱求宦官推荐的做法嗤之以鼻,他们谴责陷入拜金主义的宦官党。洛阳三万太学生成了反宦官的急先锋,揭发宦官的罪行。
    朝廷中当然也有非宦官党的清廉官员。他们以书生们的舆论为后台,在朝廷和宦官党作斗争。宦官党设计陷害,使他们失势。然而失势的清廉派官吏们却博得了以书生为首的天下人的同情,甚至被奉为英雄。
    宦官团体觉得事情不能放任不管,弹劾了清廉派的李膺。理由是
    ——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
    点名批判并弹劾他们是党人,于是桓帝下令逮捕党人。其中包括陈寔,一个乡政府的小官。在被逮捕作调查的时候,由他所作供述,宦官们各种各样的罪行纷纷暴露。所谓“薮蛇”指的就是这件事情,宦官派进退两难。正好窦皇后的父亲窦武在为党人进行斡旋,释放被逮捕的党人,并宣布将他们“终身禁锢”在出身地。
    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时间是延熹九年(166)。士人中甚至有人以被捕者名单中没有自己为耻,因只要有被捕的资格就能扬名。虽然说是“终身禁锢”,但意思是政府不加录用,而行动是有自由的。
    释放党人之后,桓帝死去,十二岁的解渎侯刘宏即位。桓帝也没有亲生儿子。解渎侯被称为灵帝。桓帝的皇后窦氏成了皇太后,她的父亲窦武做了大将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