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75)

2025-10-09 评论

    国家活力衰退的吴希望用一场夺目的胜仗起死回生。在胜利万岁的风潮中,诸葛孔明兄长的儿子,大将军诸葛恪被期待能使吴再度雄起。他不停地发兵攻击魏的边境。和他相对的是反战派,以武卫将军孙峻(孙权叔父的曾孙)为首。
    吴国居民已疲惫不堪。孙权家族大概有暴虐的倾向,据说这个国家的刑罚之严酷,都能让人想起战国的秦。有说法认为,和魏、蜀相比,吴匮乏人才也是因为严罚主义。诸葛恪一直寻找重振国家雄风的机会,但军队的士气低下,此外再加上疫病,兵力损失过半,只得沮丧地撤退。就像是已等候多时,反战派的孙峻在宫殿设下伏兵,杀了返回的诸葛恪。诸葛恪是原先的太子派,孙峻则是鲁王派。虽然已经被各打了五十大板,但后遗症还在继续。
    孙峻死后,他的儿子孙继承了权力。魏被司马氏所取代,同样的现象也经常在吴发生。不过吴国的情形发生在远亲即孙氏族内。十六岁的皇帝孙亮对孙的专横感到不满,但孙已经具备了废立皇帝的实力。孙亮会同手下试图诛杀孙,兵变未果反被废了皇帝之位,降格为会稽王。孙迎立孙权的六子孙休登基,并且近卫军和皇帝手下全部都由自己的门下把持。不过,孙休已经二十四岁,他和心腹张布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在朝贺的时候逮捕了孙,即日将其诛杀。倘若孙休在位时间长一些,吴的情况可能会好转,但他在位七年即死去。在他死前一年,蜀向魏投降。另外,吴领内的交趾(越南)发生了叛乱。孙休有个年幼的儿子,但幼帝显然无法应付处于多事之秋的国家,因此孙皓被迎为皇帝。
    孙皓二十三岁,是被孙权各打五十大板而被废的太子孙和的儿子。虽然已非年幼,但不得不说吴挑了一个最差人选。大概是隔代遗传,孙权所表现出的暴虐性被孙皓放大了好几倍。这位可怕的虐待狂做了吴国皇帝后,据说臣下战战兢兢,一日也不得安稳。刑罚之残忍,大概人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他把不中意的宫女淹到水里。所有人胆战心惊,紧张到一点错都不敢犯,于是孙皓就欣赏不到有趣的刑罚,因而不高兴。有个走狗宦官岑昏,替他寻找各种各样的刑罚借口,比如说谁眼神不好,等等。
    孙皓还很奢侈,营造了叫“昭明宫”(后来为了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显明宫)的大宫殿,方圆五百丈。为了伐木,不仅动员了普通人,连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被用作监督或其他工作。
    晋朝益州刺史王濬向武帝进言,当今正应伐吴。他认为,如果荒淫残虐的孙皓死了,吴立了贤主,就可能变强。所以要讨伐的话就得趁现在。必须得承认,事实确实如此。
    晋终于对吴发起南征。进言的王濬为将军,负责指挥军队。和他一起攻打武昌的同僚将军中有个叫王戎的人。四十七岁的王戎因是“竹林七贤”之一而闻名于世。
    面对来犯的晋军,吴军兵将都不想拿起武器。又有谁肯为这个让人遭殃的皇帝卖命呢?
    吴国兵将最恨的就是宦官岑昏。吴杀了此人,好不容易平抚了兵士,但为时已晚,最终向晋投降。晋咸宁六年(280),三国鼎立时代终结,中国再度统一。后面将要讲到,这次统一也是昙花一现。
    正史《三国志》的皇帝中,孙皓是被批判得最严厉的人物。《三国志·吴志》关于他的描述如下
    ——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说应该把他被碎尸,以向百姓谢罪。《三国志》对他的祖父孙权也没给多高的评价
    ——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
    评价最高的是曹操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可以说,魏晋从鼎立的三国中脱颖而出,构筑了天下统一的基础,靠的仍然是曹操的才能。

    1
    天下虽然再度统一,然而经过长期动乱,如前所述,人口锐减。不仅是战争,饥荒也导致大量死亡。还有更多人死于疫病流行。
    东汉末,因是骨气之士而扬名的陈寔之孙陈群仕奉魏明帝,此时已有宫殿营造计划,但他还是上书反对,其中有一段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