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74)

2025-10-09 评论

    四年后,司马仲达在襄平击破了盘踞辽东的公孙渊。和蜀、吴不同,公孙家只不过是个地方政权。通过击破公孙氏,魏将势力范围从中国东北扩大到了朝鲜半岛。景初二年(238),魏在朝鲜半岛的带方郡任命官员。随之,东海对岸的邪马台国使者来到带方郡,被那里的官员带到洛阳。一般认为这和司马仲达的凯旋基本上是同时的。
    魏明帝于景初三年(239)正月死去,时年三十五岁。司马仲达总算赶上了明帝的临终托孤。明帝拉着司马仲达的手托付后事,让他和曹爽一起辅佐少子,遗言的结尾是
    ——吾得见君,无所恨。
    没有亲生儿子的明帝暗中收皇族的曹芳为养子,病情一加重就宣布了立太子。他拉着司马仲达的手说的“我能遇到你,已经没有遗憾了”,但略微尖刻点看,也可以这么解释:明帝曾经担心,司马仲达从辽东回来的时候,可能会率大军以武力篡夺皇位,但他没有这样做,于是安心了。另外遗嘱中尽管托付了后事,却没有像刘备对孔明那样表示出百分百的信任,而是让他和皇族的实力派曹爽共同辅政。
    司马仲达慎之又慎,远离权力中心,不理政务,但这是为了麻痹曹爽。既然司马仲达变得老老实实,曹爽就几乎掌握了全权。可是,司马仲达的秘密威令却渗透了整个军队。嘉平元年(249),也就是明帝死后十年,司马仲达突然发动政变,肃清了曹爽一派。
    4
    嘉平元年政变之后,名义上的曹魏王朝实际上已全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三年后司马仲达死去,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权杖。不过,他做了他父亲不能做的事情。司马师杀了发动反司马运动的国丈张缉,废了皇帝曹芳,立了文帝之孙曹髦。在皇帝的废立上,以前就有暴虐的董卓展示自己实力的先例。司马师在这次废立的次年死去,其弟司马昭继承了实权。司马昭杀了准备反抗的皇帝曹髦,让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曹奂即位。不用说也知道曹奂是司马氏的傀儡。
    司马昭做了相国,又做了晋公,又被立为晋王。这和东汉末期曹操先做魏公又做魏王的情形简直如出一辙。这就是向人们发出信号,魏灭亡后的王朝名为晋。曹氏对刘氏(东汉)所做的,被司马氏原封不动地奉还。
    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马昭死。同年十二月,其子司马炎受曹奂禅让登基,建立新王朝晋。这就是晋武帝。
    退位后的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三十八年后死去。他比夺去自己帝位的司马炎多活了十几年。被曹丕篡位的献帝被封为山阳公,也比曹丕多活了八年左右。二者有相似之处。
    263年,也正是司马昭掌握实权的时候,魏派军远征蜀,刘备之子刘禅投降。诸葛孔明死后,蜀没有出过类似的人才,仅有个姜维在勉勉强强地维持着国政运行。投降后的刘禅被带到洛阳,授予食邑一万户,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有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蜀国吗?”刘禅回答说很喜欢国都洛阳的生活,没有想过蜀国。司马昭心里会觉得此人“不可救药”,但是,展现愚昧是刘禅唯一的保命方法。刘禅在洛阳打发了九年的废帝生活,亲眼目睹了魏被晋完全取代的过程。
    蜀被灭国后,南方的吴仍在挣扎。孙权活了七十一岁,这在当时是高寿。可以说长寿过头了,至少吴因为孙权的长寿而在各方面深受“老害”之苦。太子孙登因比父亲死得还早,于是孙权立王夫人所生孙和为太子。本来也不会有问题,但孙权更喜爱孙和的胞弟孙霸,这其中也有上了年纪的原因。他的态度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立孙和为太子的同时也立孙霸为鲁王,这对兄弟的待遇完全一样。大臣们谁也不知道太子会在什么时候因触怒老人而被废,于是分成了太子派和鲁王派,陷入了长久的派阀争斗。鲁王派展开了废太子的秘密工作,而太子派则拼命防守。派阀抗争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阶段,内讧长达九年,因此吴再也不能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地对抗北方的巨人魏——实际上是司马氏。
    孙权对国家已经分裂成两派是心知肚明,但最后还是醒悟过来,要是任其发展下去国家就完了。他各打五十大板,废了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诛杀了积极参与派阀抗争的大臣。作为收场,又将潘氏所生的孙亮立为新太子。但九年内讧造成的创伤实在太深,他在创伤还没愈合前就死了。时间是魏嘉平四年(252),也就是司马师做了魏国大将军那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