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80)

2025-10-09 评论

    石虎曾在石勒的命令下,认了一个叫冉瞻的汉人做养子。据说冉瞻的儿子冉闵是个勇猛绝伦的人物。不管是刘曜还是石虎,虽说都是别人的侄子,也是养子。把优秀的人物收为养子,是打算把他当自家人使唤。养子的确都很活跃,但结局往往是政权被他们所篡夺。冉瞻的儿子冉闵也是这样。石虎死后,十三个儿子中有八人因自相残杀而死,还有五个被冉闵所杀。石虎的孙子共有三十六个,也被杀得一个不剩。不止是石虎的家族,冉闵悬赏收集匈奴羯族的首级,因此整个部族都被杀。可以说这是石虎在洛阳坑杀屠各部五千人的报应吧。
    ——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说当时虽然不是羯族,但因鼻高胡须多而被杀的就有大半。中国史书中能零散见到人种方面的特征,大致是从这个时代起才有的。
    冉闵建立了叫魏的汉族王朝,但被鲜卑族的慕容氏打败,三年后亡国,自己也被杀。
    关于鲜卑有各种说法,《后汉书》认为鲜卑是曾在战国时代让匈奴头疼的东胡分支。东汉利用鲜卑,实施了对北匈奴的讨伐。鲜卑族出了个叫檀石槐的英雄后,转眼之间就变强了。这也是游牧民族一出英杰就瞬间强盛起来的一个例子吧。而在最初的利用过后,东汉也开始头疼鲜卑族的侵犯了。檀石槐在和汉族接触的过程中,认为鲜卑不能强大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世袭首领,于是他开启了世袭制。然而也许是信不过儿子们的才能,他把鲜卑族分成了几个部。他大概是预见到如果继任者没有自己这样的能力,就无法统治整个鲜卑,所以才这么做的。
    魏晋的时候,鲜卑族分为慕容、宇文、乞伏、拓跋和段五部。结束五胡十六国林立局面的北魏,就曾是鲜卑的拓跋部。
    而消灭了冉闵的鲜卑慕容部创立了称为燕的政权。四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最为强盛的,东有鲜卑诸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有藏系氐氏前秦、羌族后秦等。
    5
    东晋属于亡命政权。因是以客的身份进入江南,就需要对土著豪强实行上等政策。带元帝到建康的所谓建国元勋王导,此时可谓顺风顺水。土著豪强有两拨人。一拨是拥有吴越传统、居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土地上的豪强,如苏州(江苏省)和会稽(浙江省),另一个是相对后进的阳羡(江苏省)、武康(浙江省)等地的豪强。王导通过对前者待遇更优的措施,使二者不能结为一体。苏州和会稽的豪强对优厚待遇表示感激,就成了保皇派。而受到冷遇的后进豪强就有点反政府性质了。而反政府反得很厉害的话,对东晋朝廷也是不利的,但稍微给些差别待遇,作为分化战术来用,对东晋就是有利的。
    王导有个侄子叫王敦。王敦的丈人是武帝司马炎,所以同样是琅琊王氏,他和晋王室的关系更紧密。王敦是贵族,却特意地举止粗野豪放。
    对元帝来说,在王导和王敦面前是抬不起头的,所以要尽可能把他们支走。于是为了培养完全属于自己的心腹,他和刘隗、刁协、戴若思、周顗等人走得很近。
    王敦离开建康,到荆州(武昌)指挥军队。不过,他看了随后元帝的人事安排,大概可以看出这是针对自己的布局。刘隗以镇北将军的身份被派到淮阴(江苏省),这些调动明显反映出了元帝的意图。
    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在武昌起兵,所谓君侧的奸臣指的就是刘隗和刁协。王敦起兵成功,刁协被杀,刘隗逃亡投奔后赵石虎。王敦入建康,当了丞相,掌握了军队。元帝在苦闷之中,于王敦起兵当年也就是永昌元年(322)十一月死去。皇太子司马绍即位,这就是东晋明帝。明帝因长了黄胡子而有名,但他在位仅三年。不过王敦在他在位期间死了,其党徒也被清除。顺便说一句,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相当于王敦的侄子。
    在五岁的成帝即位后,皇太后庾氏的哥哥庾亮领受遗诏,和王导共同辅佐幼帝。庾亮为了维系东晋王朝,一心想防止军阀的出现。东汉和魏都是被军阀曹家、司马家所取代,而东晋担心的则是流民军团的领导人变成军阀。从北方逃到南方的流民的首领是苏峻,庾亮计划把他召到建康,和军队分开。知道了这一点的苏峻拉起了造反大旗,占领了建康。庾亮逃亡,庾太后身死。平定这次苏峻之乱的是陶侃。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