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庾亮因躁进而导致失败,这成全了老练的王导,他再度执政。庾亮曾在王敦驻扎过的武昌监督军队。他在指挥军队的时候,逐渐有了自信,屡屡提议发动北伐。但没什么人赞成,所以对他而言直到最后也只是个愿望。
庾亮死后,有个叫桓温的大实力派人物登场。庾亮曾那般担心过的军阀在东晋诞生了。桓温从武昌向蜀出兵,讨灭了四川氐族的成汉政权,武功震动天下,权威高涨。朝廷担心个人的出类拔萃,令扬州刺史殷浩主持北府。东晋有西府(武昌)和北府(扬州)两大军事基地。北府是从流民军团的驻屯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实力不如西府,这个人事举动被认为是朝廷要培养一个和桓温势均力敌的对手。
石虎死后,北伐的好机会就来了。北府的殷浩率军北伐,但被曾归附东晋的羌族姚襄背叛,因而大败而归。战败的原因在于殷浩,他不仅妨碍姚襄立战功,还把他的弟弟们当人质禁闭起来。桓温立即上书弹劾殷浩,而丢丑的殷浩面对弹劾却毫无反驳之力,被贬为庶人。就这样,主持了西府的桓温把北府的军权也收入囊中。这就宣告了军阀的诞生。
桓温率军北伐,一度攻到了长安附近。这里已是氐族前秦的领土了。前秦早早就割完了麦子,因此东晋军担心军粮不济而撤回。这不是战败,必须承认进兵到关中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成功。两年后,桓温再次发兵北伐,收复了洛阳。
东晋皇帝都很短命。明帝终年二十七岁,他的儿子成帝终年二十二岁,成帝的弟弟康帝终年二十三岁。两岁即位的穆帝(康帝之子)死于十九岁,而且没有儿子。成帝的儿子二十一岁时被立,也在二十五岁时死了,被叫做哀帝。哀帝死后,他的弟弟司马奕即位。司马奕在位的太和四年(369),桓温第三次北伐。虽然攻下了前燕,因西方的前秦向前燕派去两万步骑,桓温不得不退兵。不过,桓温把责任推到豫州刺史袁真身上,愤怒的袁真投降了前燕。为了略微挽回点颜面,桓温废了皇帝。他以身体有缺陷的理由废了司马奕(因此他没有帝号,被称为海西公),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这就是简文帝,即位时已经五十一岁了。桓温打算让这个老实的简文帝把帝位禅让给他,简文帝却在桓温还未做好登基准备时死去,年过花甲的桓温也在一年后死了。
之后,东晋进入了由稳健派谢安和桓冲领导下的安定期。
简文帝的儿子司马曜于372年即位,是为孝武帝。他在位二十四年,却喜好饮酒,不管政治。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有时还会出现明君,而在东晋,也有皇帝短命的缘故,却无人可称得上是明君。
在北方各国中最突出的明君,还是要数前秦皇帝苻坚,尽管他在最后失败了。
东晋安帝复位后,做了刘裕的傀儡。他采用受安帝禅让的形式,开启了宋王朝。但他不像桓玄那么性急,从大权在握到登基共花了十七年的时光。为了和后世的赵氏宋王朝相区分,人们把刘裕的王朝称作“刘宋”。刘裕做了刘宋武帝,定年号为永初,时间是公元420年。但两年后刘裕就死了,因准备期间很长,所以他的死没有导致王朝的崩溃。三子刘义隆继位,被称为文帝。文帝在位的三十年是比较好的时代,人们取其年号,赞誉为“元嘉之治”。他很稳重,但想废了太子刘劭,反倒为太子所杀。听闻这场事变后,皇子之一的武陵王刘骏从属地庐山之麓的江州起兵,率军渡过长江攻入建康,杀了皇太子。刘骏即位后做了孝武帝,身为皇帝却贪财好赌成性,据说还让大臣当冤大头。这个酒鬼喝醉以后,接连杀了兄弟和皇族。放纵产生的恶果是他三十五岁就死了,而且十六岁的皇太子像是没什么悲伤的样子。不过,孝武帝杀了皇太子刘子业后即位还没来得及杀的第十一个弟弟刘彧,这刘彧就是明帝。
《南史》中记载,孝武帝有二十八个儿子,他弟弟明帝杀了其中的十六个,而明帝三十四岁死后,十岁即位的长子刘昱把剩下的十二个也杀了。不过《宋书》中说孝武帝二十八个儿子中的十个夭折了,剩下的被明帝所杀。因为当时夭折的情形很多,所以《宋书》说的似乎是真的,而杀戮数量并不是问题。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了。
在这样的互相残杀中,宋朝的实权掌握在将军萧道成手中。皇帝刘昱准备除掉萧将军,但反而被其所杀。十岁即位、十五岁死去的少年真的制定了清除实力派的计划吗?萧道成立明帝第三子刘准为帝,而这只是个禅让用的皇帝罢了。萧道成做了相国、齐公、齐王,经历了我们熟悉的过程,479年受十三岁的顺帝(刘准)禅让登基。而退位的顺帝在次年被杀。刘裕也是如此,杀了白痴东晋安帝,立恭帝司马德文后就在禅让的次年把他杀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