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受过正统教育的项羽,根本看不出刘邦军队的真相。另一方面,当时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敌军大将的首级,因此项羽只将刘邦看做任何时候都能击溃且不屑一顾的对手,并没有看清刘邦背后所隐匿的真相。
结果,经过四年的激战,项羽在乌江战死,刘邦则成为统一中国的帝王。
在谈论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时,我突然想起他们在人生晚期留下的两首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一首歌是被刘邦军穷追不舍的项羽感到这是自己的最后时刻在爱妾虞的面前所唱,后一首歌是统一天下凯旋故乡的刘邦为自己的孩子们所唱。
从项羽歌中的“力拔山兮……”来看,他不仅炫耀自己的勇猛,在遭到巨大失败后,还把原因归为“时不利兮(自己没有获得天时)”“骓不逝(爱骓违反自己的意愿不往前走)”,丝毫也没表现出后悔和反省之意,直到最后他只有相信自己力量的强烈自尊心。对名门强将项羽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承认因自己力量不足而导致灭亡的事实。
另一方,刘邦唱道:“疾风(大风)起,云飞扬,吾威盖天下,凯旋归故乡。在勇猛将士们的守卫下来维护天下。”
这首歌中的“云”是刘邦比喻自己,意为“我被大风托起”。“大风”指时代风潮之意,也含有辅佐自己的部下掀起了大风之意。
再有,刘邦没有强调自己治理天下,只说用得到的“猛士”守卫天下。刘邦认为归根结底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部下的才能、诸侯以及民众的支持来维持社稷。在这里刘邦没有拘泥于自己的力量,而只赞美他人的力量。
两人的歌中极为明显地表现出各自人格形成中的差异。
实际上,项羽是具有军人气质的典型人物。也许可以说脾气暴躁、自尊心强、自我显示欲高、独断而顽固这些性格都集中在项羽身上。
项羽这种性格,如发挥优势能成为势不可挡的统帅人物。但是项羽却将劣势的一面暴露无遗,令人痛惜的是他不懂百姓的疾苦。挑起大旗的项羽为了获得权威,挑起大旗的项羽推出与楚国王室有血缘关系的怀王作为自己的傀儡,并让他继位为楚王义帝。义帝在楚国被秦国灭亡后,义帝装扮成放牛人,是饱尝艰辛的人物。
然而项羽却没有这种经历,他从小就作为优等生受到培养。结果义帝看透了项羽的本性,而项羽又视义帝为障碍最后将他杀害。如果项羽受过洞察人的心理训练,他可能会如虎添翼,刘邦之辈一定不会成为他的对手。
另一方的刘邦则无私而慷慨,表现出既会用人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此外,典型的乐观主义性格也是他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
就人品而论,刘邦的确属于缺乏教养的人,好色无比、嗜酒如命,在逃亡中他一旦感到自己的性命受到威胁,就连自己的孩子都会丢弃……。尽管如此,还是有追随他的人。
在历史的记录中,刘邦的容貌似龙颜有夺取天下的吉祥之相,所以人们跟随他,这属于后世的谣传。有关刘邦的父母,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写着“父曰大公,母曰刘媪”,大公是“大爷”,媪是“大娘”意思的普通名词,连名字也没有。
说到底,就连后世的史学家也没能说清刘邦这位人物。刘邦,也许是用语言难以形容且独具人格魅力的人物。
最后,为了恢复刘邦的名誉我要补充一句:刘邦这个人物,不管怎么出人头地,到最后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人性,他是从不傲慢的人。这是刘邦作为人物了不起的地方。实际上,在周围有许多人看透了刘邦的本质,即使他本人想改变也不能改变。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直到1920年前后,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石器时代。那是尚未发现北京猿人的时代。
对中国地下感兴趣是因为有地下资源。当时拥有地上权力的军阀政府开始了调查,可他们自己没有调查能力,故委托给外国顾问。当时瑞典的G·安特生担任北洋军阀政府的“矿政顾问”,他于1927年在周口店遗址与北京猿人不期而遇。不言而喻,发现北京猿人只是调查的副产品,军阀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铁矿和煤矿。但他们从没想过用自己的力量开发地下资源,而是将这种权益迅速地卖给外国人,用来购买枪支大炮。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