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之国(28)

2025-10-09 评论

    项羽出生在历代任楚国将军的名门家庭。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的一国,虽然楚国被同为七雄之一的秦国所灭,但楚国是在中原长期争霸中的强国。因是历任将军的世家,项羽的身份属于贵族。
    似乎为了证明项羽的家世,留下这样的传说:在幼年时期,项羽家人想让他学习文字,项羽说“以字记姓名足以(文字之类会写姓名足够)”,说后他扔掉书本。当让他学习剑术时,也没能坚持下去。当教他兵法时,项羽则高兴地学起来。
    当时的将军通常让秘书代写文字,自己只要盖上印章就行。项羽轻视学习写字,这表明他是在武将名门家庭中长大的。另一方面,从完善的教育环境来看,使人联想到项羽是在优越环境中成长的青年,很早就受过当将军的帝王之术的正统教育。
    另一方,刘邦作为地方沛县的侠客登场。作为侠客,刘邦从一开始就是拥有众多部下的人物。刘邦不务正业,他到30岁终于当上地方亭长的小官。所谓亭长为村公所主任级别的官职,比如说像土地管理员似的工作。其任务是监督被征用的劳工,负责将他们送往首都咸阳和骊山。
    刘邦特别在说大话方面,不同于其他官吏,最能显示这一特点的是他主持葬礼的方法。
    一听到什么地方有葬礼,刘邦就会迅速赶到,例如他会说“我出30万元的香奠,由我来主持葬礼”。刘邦会任意安排出席者的座位,尽管自己仅是地方小官,他也毫不犹豫地早早坐在最上座。本来他没有钱,当然也不会真付香奠。不仅如此,他还会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坐在上座,而坐在旁边的人也不感到奇怪。这是因为他的巧妙主持,使葬礼顺利地进行,可见刘邦的吹牛有相当的魅力。
    被刘邦这种魅力所吸引的人物,有一位叫萧何,他作为事务官有卓越的才能。他左右不离刘邦,为把刘邦说出的大话付诸实施而到处奔走。例如刘邦说:给你100袋大米。萧何就想尽办法,哪怕只有一半也要筹集到。当人们听刘邦说大话感到半信半疑时,萧何就能拿着米赶到说:“看,这是50袋。”这时大家会说:“真的?拼命筹集来了。”大家对刘邦更佩服了。
    龙凤之国(28)诸如此类的事反复出现,对刘邦刮目相看的人逐渐多起来。
    然而,刘邦属于地位低下的小官,也不能只靠说大话。有一次,刘邦带着去骊山陵工程的劳工从沛县出发,遇大雨耽搁,途中许多人逃跑。按当时的规定如不能按期到达,或者出现逃跑者,不管原因如何上司都免不了死罪。所以刘邦也跟着劳工们一起逃跑,加入到游侠的行列中。在秦始皇鼎盛时期,对逃跑者的搜查十分严厉,但那时始皇帝已不在人世,秦朝的威严也在减弱,搜查也只拘于形式而已,因而刘邦可能过着比较悠闲的逃亡生活。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他们在赶赴兵役的途中,因大雨阻断道路不能按期到达,如同刘邦逃跑一样,陈胜、吴广也被迫发动了叛乱。以此为导火索,在整个中国反秦起义迅速高涨起来。
    不论是项羽还是刘邦都认为时机已到,高喊着“拼吧”相继发动了叛乱。项羽跟随叔父项梁举兵,刘邦也被周围的人拥戴为头领。
    项羽一方是以项家优秀集团第二代、第三代的形式登场。另一方的刘邦却是拼凑的叛乱军。而且项羽曾被传授过成为将军的帝王之术,与此相比,刘邦除了能吹牛以外什么也没有。
    不出所料,举兵后项羽军所向披靡,百战百胜。而刘邦军却节节败退,打败了就逃,逃后集结起来再打,然后又败,连续重复着失败。
    毫无疑问,项羽这个人物作为将军非常出色。在战乱时代,人们愿跟随有强大统帅能力的人物,项羽具有这方面的良好素质。但因他本人太优秀,故有不承认他人功绩的缺点。
    相反在光打败仗的刘邦周围,却不知为何聚集了众多的人才。其代表人物有前文已介绍过的萧何,还有看透项羽而跟随刘邦的张良。萧何主管兵站,张良作为参谋、将军执掌实际作战。
    据留下记录的历史记载,项羽不承认部下战功也听不进他人建议,因而感到厌烦的人才离他而去,结果导致项羽军内部瓦解。
    这些虽属事实,但崩溃的原因还不止这些。与项羽的正规军队相比,刘邦的军队基本上属于侠客集团,他们有可能不择手段地扰乱项羽军,即用历史上没有记载的阴谋或间谍活动。据推测,出谋划策的人应该是张良。张良出生于韩国宰相的家系,在秦朝鼎盛时代,他曾雇佣过投掷铁球的男子大力士,企图暗杀始皇帝。张良属于策划各种阴谋的高手,擅长施展卑劣战术的行家。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