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之国(4)

2025-10-09 评论

    我这么猜想。
    从蛇可以联想到的东西还有草丛、土壤等。如将钻入洞穴的蛇和被埋葬的死人当做同居者来看,蛇又与灵魂连接起来,这也可视为对蛇崇拜的原因。而且土地理应是农耕的基础,所以蛇成为农耕部族的保护神,这似乎是有说服力的见解。
    再有,人们敬畏蛇的敏捷之说也难以抛弃。在太古时代,敏捷也是重要的品行之一。
    从人们形容古代圣人的言词来看:
    黄帝“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徇与迅相同,敏则为快捷之意)。(《史记·五帝本纪》)
    关于夏王朝的创始者禹,有“为人敏给”的记载。(《史记·夏本纪》)
    我名字中的一个“舜”字,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圣王的名字。这位舜受继母虐待。他受命修仓库,当他登上屋顶时,梯子却被撤掉;他受命清疏水井,曾被泥土掩埋。舜之所以能幸免于难,是因为他的行动迅速。
    “舜”字下半部的“舛”呈两腿分开形状,在甲骨文中被写成“”。古时的磔,是指把两腿钉在树上,因此将其写成桀。“舞”字的下半部无疑是表示相同的腿之意,“舜”字的上半部为“”表示用手抓住物体的形状,可见舜是手足敏捷的人物。
    在古代,仅凭这一点就可视之为贤者。蛇,的确也具有这种品行。
    除此以外,因毒蛇能咬人致死,为避免这种灾难,据说才出现了对蛇的崇拜。
    看起来,古代人崇拜蛇的原因上述几种说法都有根据。然而对蛇以及后来变形的龙,常常与水有密切关系的事实,还没有得到充分说明。
    将波涛汹涌的河流与蛇的形状联系在一起,这种看法是否过于牵强?太古的人们望着将把自己毁灭的河水巨流漩涡时,如果完全没有联想到它像什么东西,反而显得不自然吧?在大自然的暴虐面前,人们只能祈祷,那么他们会祈祷什么呢?也许在祈祷河流似的长东西,或翻滚巨浪似的东西,甚至敏捷的东西吧。——除蛇以外,我想没有什么能满足这些条件了。
    关于咒术原理,佛莱则在《金枝篇》中对类似法则,即“模仿巫术”(ImitativeMagic)作了论述。如简单地说,日本曾有类似的做法(牛年时参拜神社),即在深夜用钉子将诅咒对象的模型钉在神树上,过七天后被诅咒的对象就会死。佛莱则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也包括下列事实:例如北美的土著民在沙、灰及黏土等物上画上人像,然后用尖木棍将其戳透,他们相信这样做会使对象本身也受到同样的伤害。
    诅咒是祈祷的一种方式。诅咒并非要加害于人,在祈祷对方变温顺时,诅咒和祈祷应采用相同的魔术。
    在沙滩上描绘出湍急河流的画,其形状似蛇。这么做不是诅咒,而是把它当做崇拜的对象,蛇不就是河流的仿造品吗?
    为了避免水灾,要千方百计使不羁的蛇变得温顺。为此,古代人想出将蛇当做自己祖先祭祀的方法,即所谓图腾的起源。
    就这样,在河畔享受着水的恩惠,从事原始农耕的部族将蛇作为图腾。他们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这过程中又逐步吸收了附近其他部族。
    为何这么说呢?拥有耐腐又能大量储存谷物能力的部族,当生活动荡的捕鱼、狩猎部族遇到困难时,他们向捕鱼、狩猎的部族提供粮食,从而使自己处于有力的地位。由于生活经济上的优越性,农耕部族不断地将其他部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使自己成为各部族的盟主。除此以外,生活上富足的农耕部族还掌握了制造各种工具的技术。这些制造品对未开化部族来说是令他们惊讶的宝物。大概作为请教的酬谢,狩猎部族将堆积如山的猎物献给农耕部族。
    要领导一个生活圈,例如必须是能制作精巧工具,且具有高度文明的集团。这就像“问鼎之轻重”所述,巨大之鼎已成为盟主的象征。
    农耕部族在吞并以鱼为图腾的捕鱼部族时,在自己原有蛇的图腾上增加了对方图腾的一部分鱼鳞;在接受以马为图腾的部族时,则在蛇身上增加了像马似的长脸;在接受以兽类为图腾的部族时,又在蛇身上增加了四只爪子。经过这样的衍化过程,蛇逐渐地变成龙的样子。龙的爪子,大概是以犬为图腾的部族提供的;龙头所生之角,也许是以鹿为图腾的狩猎部族加入蛇族时的礼物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