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之国(9)

2025-10-09 评论

    确切地说,中国的悲剧在于吃掉龙的这些凤不久又变成了龙。
    中国历史虽有变化起伏,但从根本上没有过翻天覆地的变革,而总是在重蹈覆辙。
    应该赞颂只是延续生命的功绩呢,还是应该谴责导致反复停滞的罪恶呢?总而言之,我们应将功与罪都归结到这条不死的“龙”身上。
    原始时代已经是遥远的过去,如还要将龙和凤与图腾结合在一起,这岂不就如同儿戏吗?我们来思考一下象征文明传统的龙及象征粗犷而充满活力的凤吧!
    为什么凤要变成龙,又使灭亡的龙复苏呢?这个理由很简单,是因为凤憧憬龙又袭击了龙。凤最初的目的是吃了龙后自己要变成龙,最终凤的能量是为了成为龙而消耗殆尽的。
    当然,这种转变不是立刻进行的。凤的性格逐渐地消极,而龙的性格则不断地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种转变。
    凤的活力尚处于旺盛期,而且龙也在顽强地复苏。——在历史上是否有过这种状态呢?如果有的话,那应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如果将这种时代剪裁并拉到眼前,我们将能俯瞰到由龙凤组成的中国史上充满活力的一幕。再将象征那个时代的人物镜头拉近,如仔细观察,我们就一定能看得更清楚。
    让我们来寻找一下那个时代和人物吧!
    太古时代以及尧舜那种传说中的圣王必须除外。
    孔子曾无限崇拜的周公也不在选择之内。灭殷商的周朝初期显然是凤。单从青铜器来看,殷商的更为美观。
    龙凤之国(9)根据《尚书·召浩篇》的记载,周公和成王祭祀天地及祖先时的贡品为牛2头、羊1只、猪1头,用品极为朴素。根据卜辞记载,前代的殷商在祭祀时,一次竟使用贡品400头、500头,这种情况是极为常见的。
    以纣王代表的殷商末期是龙最为颓废的时代。有人列举饮酒是殷商灭亡的理由之一。在殷商的青铜器中,实际上有很多樽、罍、壶、彝、卣等盛酒的容器,还有爵、觚、角、斝等饮酒的器皿,可见颓废的龙一味地沉醉于饮酒。
    周国禁止饮酒。对兴起于西北贫瘠土地的周国来说,谷物为贵重之物,用于造酒是毫无道理的。
    奢侈不能说是文明,然而不能奢侈的状态也决不能称为文明。
    儒家尊重装饰和仪表,这是“文”的象征,文明必须伴随着某种奢华。实际上,儒家将“文质彬彬”——装饰、仪表与实质的融合视为理想,然而孔子自己却倾心于简朴。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篇》)
    如要选择哪一方的话,与奢华相比应以朴素为佳。孔子连做梦都梦见了周公,一定向往其精神世界吧。
    “季氏富于周公。”
    这种随意的言论在《论语·先进篇》中曾多次出现。这只是拉出周公而已,与其说周公不甚富有不如说他质朴,在孔子心中一定有这样的意识。孔子赞美了周公亲自挥锄放牧的圣王形象。这种装饰、仪表只不过是维持秩序的方法而已。
    为此,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对持鞭作牧的文王(周公之父)感叹道:号衰!
    屈原不禁这么哀叹。
    周公将殷这条龙吃掉,对其所含的酒精成分大为踌躇。他是凤,在他的躯体中还不能使龙充分复苏。
    周成为“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的威严礼乐之国是在建国一百年以后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发现独具龙凤魅力的人物。
    那么,仰慕周公的孔子这位人物,能说是我们要寻找的“龙凤之人”吗?
    从结论上来说,我认为可以。
    作为人文主义者,在孔子的心目中华丽的龙栩栩如生。
    然而,在他那绝对断然的腔调中,我又感到了凤的魂魄。
    “子曰:天生德于予。”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上天赋予我这种品德,钻研自家学说以外的学问是有害的。——这话听起来不是武断吗?而且,他的行动也有相同的倾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