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75)

2025-10-09 评论

    “日方全权大臣的权限同中方全权大臣的权限不相同,就不能开始谈判。只凭口头,是不能作为日后的证据的。所以,要先用文件形式确认这件事,谈判以后再说吧。”
    他把话一停,日方的随员立刻分发给每个代表一份文书。分发完,陆奥又追加一句:
    “请在刚才发给各位的备忘录上写上书面回答。”
    这份备忘录的内容如下:
    “在缔结媾和条约方面,日本皇帝陛下授予日本全权大臣一切权限。根据相互对等之原则,中方全权大臣是否也由清朝皇帝陛下授予了缔结媾和条约之一切权限?请以书面明确答复。”
    对此,中方全权大臣不能当即作答,这天的谈判便结束了。
    次日,2月2日,中方送来答复文书。其中写道:中方全权大臣被授予为媾和会谈、签字、盖章之全权。至于各项条款,须以电报奏闻本国,请准敕旨,定期签署,然后将条约带回,经皇帝御览,批准后施行。
    “这怎么能称做全权?”日方以此为借口停止了谈判,并把责任推到中方身上。正如袁世凯所看穿的那样,日方企图再来一次凶猛的打击,获得有利的地位后,再进行媾和谈判。
    即使中国的全权委任书是完备的,陆奥宗光也会提出苛刻的条件,使谈判中断。不过,为了不驳居中调停的美国的面子,与其用盛气凌人的态度,不如借口中方手续不完备更好些。事态正是按日方的意愿进展的。
    接受答复的当天,两国代表再次在广岛县政府会谈。伊藤首相演讲一通,宣告停止谈判。
    “两阁下的委任权极不完备,足以证明清政府尚无求和之诚意。”
    这就是中止会谈的理由。
    张荫桓大吃一惊。如果因意见不合,谈判决裂,无计可施,倒也算是完成了使命。可是,现在还未进入谈判阶段就停止,岂不是白来一趟?他恳求道:
    “委任书不够完备,我可以致电本国政府,授予完备的全权。务请设法促成会谈。”
    这简直是哀求。对此,陆奥冷冷地回答:
    “我不愿同我拒绝过的人再进行谈判。”
    中方代表们垂头丧气地站起来,准备离去。这时,伊藤首相叫住随员之一伍廷芳。
    “伍先生,久违了,请留步。”
    伊藤博文十年前去天津谈判时,伍廷芳是李鸿章的幕僚,见过几次面,可算是老相识。
    伊藤首相向敌国代表的一个成员这么亲昵地打招呼,使会场的紧张空气顿时缓和了不少。
    “为什么您没当上全权大臣?”伊藤博文用英语说道。
    伍廷芳是广东人,年轻时曾在香港英国人办的法律学校学法律,后来又去美国留过学。
    “哎呀,我怎么行……像刚才说的那样,我完全不够资格。”伍廷芳答道。
    “不,您是法律专家,今天问题之所在,您最明白。如果最明白法律的您直接来谈判,或许事情就好办得多。”
    “恐怕是一样吧!”
    法律专家伍廷芳清楚,清政府的全权委任书的确有问题,但那只是手续上的问题,可以随后补齐,并不妨碍先进入谈判阶段,这在外交活动中也不乏先例。伍廷芳看穿了日本是想再打击中国一次。袁世凯靠直觉,而伍廷芳是凭法学家的眼睛及所处的外交地位来观察。
    伊藤苦笑了。他明白,今天为拖延时日耍的把戏被伍廷芳看穿了。他想起十年前在天津谈判朝鲜问题时,曾被伍廷芳从法律的角度顶得张口结舌。
    那时的《天津条约》规定了从朝鲜同时撤兵,将来派兵之际相互通告。结果,依据这个条约却产生了这次战争。
    “请转告中堂。”伊藤说道。
    “转告什么呢?”
    “这次中断谈判,绝不是因为日本好战,务请说清楚。我盼望两国尽早恢复和平。这次谈判虽然中断了,但具备合法资格的全权代表来日本时,我们将高兴地再次开始谈判……唔,因为同阁下是老相识了,所以才说了这番话。不是正式发言,就不必告诉那两位全权大臣了,算我们两个人的悄悄话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