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避难一事,徐州刺史陶谦扫荡徐州黄巾贼有成,与当地士绅、豪族关系日善,当下还不至于有太大的战乱。只不过他的部下张闿杀了曹操的父亲,恐遭曹操兴兵报复。但曹操的兵力杀到徐州之前,必须先击破强悍的青州黄巾贼。而这看来至少要一年的时间。
然而,无论如何,丧事是人生大事,希望今年你能谨慎行事。为叔目下有无法离手的公务,不能返回阳都。这件公务可能要耗上一年的时光,希望你能耐心等到那时候。我也会另外写信告知家族众人,请求他们谅解,但还请你代为致意。
写完之后,诸葛玄叹了口气。所谓一年无法离手的公务,其实只是要留在荆州而已。
就另一方面来说,乱世也是出头的好机会。现有数位英雄在逐鹿天下,许多人拿自己的一生赌他们中的一个人,诸葛玄也是这众多人中的一人。在刘表麾下,聚集着许多和诸葛玄抱有同样动机的人。对诸葛玄而言,他们就是竞争者。
所谓竞争,便是要争得刘表的肯定,尽可能争取到最高职位。而要获得肯定,就不能离开刘表的身边。中伤是竞争的附属品,万一自己被中伤,就得尽快辩解。广泛交际、多搜集情报亦属必须,因此须留在荆州,尤其是其中心地——襄阳。
“这也是为诸葛家。”
诸葛玄并不觉得这是借口,而且坚信这乃理所当然的事。但在给侄儿信函上,并没写明这一点,只说是重要公务。这并非欺瞒。
留在此地,表明自己的存在,是当前题中应有之意。
三
孔明之父诸葛珪死于初平三年(192年)。
时值黄巾之乱爆发的第八年,诛杀宦官事件发生的第三年。董卓乘首都混乱之际举兵至洛阳,废掉皇帝,揽权霸道。于是,因*黄巾军而拥兵自重成为军阀的诸将,遂将矛头指向董卓。而军阀联盟的盟主,则是袁绍。
两年前,董卓焚烧洛阳,将甫满十岁的献帝移至长安,亦即所谓的迁都长安。但董卓自己则留在洛阳,以防诸将的攻击。后来董卓之所以放弃洛阳,转赴长安,乃因遭江南猛将孙坚攻破。孙坚隶属于拥有自河南南部至江苏一带、地盘强大的袁术。
孙坚攻入洛阳,时间在诸葛珪死前一年。董卓远走长安之后,反董卓联盟自然瓦解,变成群雄争霸的局面。原本身为反董卓联盟盟主的袁绍,力量当然远超其他英雄。他被推为盟主,并非只是因为谋划诛灭宦官,出身于东汉屈指可数的名门更是重要因素。东汉是看重家世的朝代,袁家至袁绍一代,是四代出任三公的名门。所谓三公,即司徒(丞相)、司空(副丞相)、太尉(国防部长)此三大国政首长。
袁绍之父为曾任司徒的袁成;袁成之弟,即袁绍的叔父袁逢则官拜司空;袁逢之子袁术,和袁绍是堂兄弟。在群雄割据初期,冠绝群伦相互对立的两大势力,居然是袁绍和袁术两堂兄弟,委实讽刺。
比起堂兄袁绍,袁术相貌和才能都较为逊色,但时运不差。董卓废帝,袁术避走于南阳(今河南南部),在此晤见猛将孙坚,收纳其军队。
孙坚当时为长沙郡太守,虽然参加反董卓联军,但并非出身名门,这在东汉有多不利,绝非后世的吾人可以想象。孙坚凭其果敢当到太守,已属罕例。他曾因南阳郡太守张咨不肯提供军粮,怒而杀之。出身名门的袁术就在此时来到南阳。孙坚一方面想利用袁术名门的招牌,一方面想赋予杀张咨一事的正当性,所以甘愿为其部下。
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有利,孙坚因此得以捷足先登洛阳,击退董卓的大将、以勇猛著称的吕布,董卓也不得不撤至长安。袁术成为孙坚的主君,掌握了南阳这一丰沃之地,进而统领其南方的富饶地域,可以和他一贯厌恶的堂兄袁绍别一别苗头。
“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没什么本领居然也……没多久就要出纰漏了!”袁绍如此瞧不起堂弟。
“袁绍算什么东西?我的堂兄?没这回事!袁家没有这种货色。他只是胡乱假借袁氏的名讳罢了。这家伙奴才一个!”袁术一喝酒一定会如此叫嚷。
袁绍和袁术其实是异母兄弟。父亲袁逢在正妻未产子之前,妾已为其生子。而袁逢之兄袁成虽然有妻妾多人,却生不出儿子。袁逢于是将妾生的儿子过继给其兄袁成,此子即袁绍。因袁成为嫡系,袁绍遂成为继承本家的长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