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为袁逢正妻所生,二人虽为亲兄弟,但因各自继承袁家不同的家业,却成了堂兄弟,也造成“妾腹之子继承本家”的不合常规的情况。
“庶子有什么好神气的!”没有什么作为的袁术一直有反弹的情绪,一旦喝了酒,就更激动,无所顾忌地大叫:“他不是袁家人,是奴才!”
这话当然会传至袁绍耳中,袁绍当然不高兴。没想到如此“兄弟”,在东汉末年居然成了争霸的对手。
这是个分合激烈的时代。昨日的敌人可能是今日的朋友,也可能正好相反。例如,幽州(以北京为中心)之雄公孙瓒原本与袁绍通好,借此扩张势力,但不久却又与袁绍的敌人袁术结盟。《三国演义》的主角刘备此时就隶属公孙瓒麾下。此外,徐州之主陶谦也靠向袁术。
与此相对,而与袁绍连手的,有荆州刘表。此外,逐日崭露头角的曹操也隶属袁绍阵营。后来,曹操灭掉袁绍一族,事实上,两者曾经并肩作站。
曹操会投入袁绍旗下,是因为徐州陶谦加入袁术阵营。曹操因父亲为陶谦部属所杀,一意复仇。仇敌陶谦既然跟随袁术,曹操便选择跟随其对手袁绍。
曹操之父曹嵩,在董卓作乱时避难于琅琊。由于贵为太尉,即使避难,行李也多达一百余辆马车。徐州陶谦授部属张闿骑兵二百予以护送。但张闿觊觎百余辆马车上的财物,遂杀害曹嵩,夺财而逃。虽说陶谦好意派遣护卫,但父亲被害的曹操认为责任完全在于陶谦。
就在诸葛玄接获其兄讣讯之前,发生了袁绍阵营的刘表大战袁术阵营主将孙坚并将其杀死的大事。
起先,刘表部将黄祖被孙坚击破,襄阳遭围,诸葛玄亦陷入包围中。刘表命令黄祖夜战,但将兵丧失战意,再度战败。黄祖败走岘山中,孙坚乘势追击。假如黄祖军惨败,则襄阳陷落,刘表势必无法称雄,诸葛玄也将不得不另觅依靠。但孙坚追击至岘山时,为黄祖军伏兵射杀,遗体留于黄祖军中。孙坚部属桓阶充当军使乞求归还遗体,刘表答应,襄阳因此解围,其险可谓千钧一发。
局势终于缓和下来,否则诸葛玄可能两三个月后就需要回到阳都也说不定。但是,长安陆续发生政变,局势接下来会如何演变,无人可以预料。此时果敢、刚勇甚于孙坚的吕布出走长安,投靠南阳的袁术。
在近邻而对立的阵营中突然跑来这一位问题人物,襄阳的政情再度陷入紧张。紧张中势必会出现各种状况,诸葛玄为留意状况发展,已无法离开襄阳。
四
在此必须说明吕布亡命事件的经过。
董卓能在洛阳获得权势,说起来也是偶然。本来最热衷诛灭宦官行动的是外戚何进(何太后之兄),但他因大意反而被杀。何进的部下欲进入宫殿,无奈宫门紧闭,因得袁术在南宫青琐门放火才得以进门。当时袁术担当虎贲中郎将(护送天子的近卫司令)。而袁绍率兵攻入宫殿,展开诛杀宦官的行动,则是在这之后。
为数两千名的宦官被杀,但中常侍(宦宦之长)和朝臣数十名拥皇帝和陈留王(皇帝之弟刘协)一起逃往城外。卢植、闵贡等人追至,中常侍投河自尽。皇帝一行人靠萤光南行,慌乱之际遇到率兵三千正要前往洛阳的董卓。董卓询问发生何事,十四岁的皇帝说话连条理都说不清,九岁的皇弟陈留王则有条不紊地说明了事件始末。后来董卓废掉皇帝,改立皇弟陈留王,便因为他觉得“这个稍微好一点”。
董卓本来也是为*宦官而往洛阳的,但还没到洛阳之前宦官就全被杀光了。眼看就要成为慢半拍的蠢将,没想到居然意外地在途中捡到皇帝这张王牌。接着,他又废掉皇帝,改立皇弟陈留王,借此加强自己对新皇帝的掌控权。
董卓打的如意算盘是,日后逼自己所立的皇帝退位,取而代之。为展示权威,董卓更加独断专行,并严厉压制诸将,试图清扫任何可能妨碍计划的人。诸将也心知肚明,袁绍、袁术和曹操都意识到自己危在旦夕,遂逃出洛阳。留在洛阳的袁氏家族则几乎被赶尽杀绝。
如前所述,袁术逃至南阳,收纳在此相遇的孙坚为部将,令他进兵洛阳。
董卓已转往幼帝所在的长安,在这儿他是一手操纵皇帝的最高权势者。他的专横一如在洛阳时候。司徒(丞相)王允以下,朝臣皆对他不满。他们打算拉拢董卓的部将吕布,刺杀董卓。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