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16)

2025-10-09 评论

    “那么,你想听听子将先生的建议吗?”
    “不,我想听叔叔您的建议。”
    “可是,为叔并不宽裕。”
    “我们五个不能全都让叔叔照顾。”
    “那该怎么办呢?”
    “可否请叔叔照顾‘志学’以下的三个?”孔明说着,直盯叔父的脸。
    “这家伙!”诸葛玄回瞪他一眼。
    照顾大哥遗留下来的子女,并没有多困难,经济负担也不算太严重。问题在于这当中夹着一个美丽的未亡人宋氏,此后可能问题重重。想到这一点,诸葛玄的心情就沉重起来。
    十四岁的孔明建议把他们五个人分开。
    《论语》著名的《为政篇》如此写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人便以“志学”(有志于学)意指十五岁。所谓“志学以下的三个”,便指十四岁的孔明和六岁的弟弟均,以及刚好“志学”的姐姐铃。
    二十一岁的哥哥瑾是诸葛家的嫡男,必须奉养母亲,继承家业。至于其他几个小孩,诸葛玄原本希望他们从“留在阳都”和“去母亲娘家江东”中选择其一,没想到少年孔明若无其事地提出他所畏惧的另一个选择:投靠荆州的叔叔。
    “这个嘛……”诸葛玄喃喃自语,耳边响起离开荆州时妻子所说的话,“你不会把大嫂带来荆州吧?”
    妻子是什么心理说这样的话,诸葛玄心知肚明。他们夫妻膝下无子,照顾这些侄儿也是件好事,但美貌的大嫂跟着过来,当妻子的心里可就不平衡了。
    “我身为嗣子,想暂时还是留在家里。”瑾说。
    “但是,日子可愈来愈坏了……”
    诸葛玄说这话时,表情并没改变。年少的均不论,瑾、铃和孔明都偷偷地察看叔父的表情,诸葛玄再无动于衷也察觉得到三人的眼神。
    “在父亲墓土未干之际,我怎能离开阳都?将来的事我会慎重考虑。我和洛阳念书时期的同窗学友也有所联络,我想仔细观察时机,再决定何去何从。本来照顾弟妹是我的责任,只是我担心自己未成熟,所做的决定会害了年幼的弟妹。我想还是把他们的命运委交给叔叔比较妥当。”瑾说着,低下头。事情到此告一个段落,嗣子瑾的这番话大概成了定案。
    诸葛玄凝视瑾的长脸。诸葛家兄弟都长得人高马大,而长男瑾的脸生来特别长。
    诸葛瑾后来仕于吴国,历任大将军、左都护,后被封为宛陵侯,拜领豫州牧,位极人臣。关于他的长脸,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吴国皇帝孙权性好戏谑,有天在驴子脖子上挂了一块写着“诸葛瑾”的牌子,嘲笑诸葛瑾脸长。而又据说后来诸葛瑾的儿子恪又在牌子下方添写“之驴”二字,挽回父亲的名誉。
    二
    关于丁忧的时限,原先正式的规定是三年,但春秋以后便缩短了。汉文帝曾下了服丧三十六天的诏敕,那是朝臣免上朝的期间,真正服丧的时间应该更长。到了东汉,辞职服丧的期间反而变长了。
    诸葛瑾所谓“墓土未干之际”,并非意味整整的三年,而是指作为人子哀伤的时间。此期间一过,一般都会再上朝出仕。瑾还未任一官半职,既然没有旧职,当然要谋职。
    叔父所谓“日子愈来愈坏”,是指汉末朝廷已失权威,官僚的任免权落于实力者之手。而谁是真正的实力者则又不得而知。
    至于“仔细观察时机”,当然指的是寻找下个时代的主角。人相鉴定名家许劭大受欢迎,背后也隐藏着如此异常的时代因素。
    看时世也就是看人物。
    人相鉴定家首先必须鉴知自己的去从。许劭自洛阳移居广陵,即判断留在中原相当危险。而选择徐州广陵,则因当时有很多中原——黄河中游流域——的人都到徐州寻求新天地。
    昔日的政治中心洛阳及其周边所属的中原甚为凋零,洛阳市被董卓放火一烧,遭到彻底的破坏,居民亦被强制带往长安,原本依赖洛阳消费的周边村落和市镇已无以维持。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