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浮屠祠(佛寺),课人诵读佛经,招致旁郡好佛者至五千余户。每浴佛(四月八日灌佛会)辄多设饮食,路布席经数十里,费以巨亿计。
也就是说,笮融招揽各地佛教信徒五千余户,当避乱移居广陵时,这批信徒也与他同行,人群当然浩浩荡荡,多达数万人。
广陵郡太守为赵昱,他殷勤对待身为下邳相、又为天下知名的佛教徒领袖笮融,却被笮融杀于宴席上。
笮融系丹阳人,丹阳、广陵、彭城等江淮地方乃齐、楚之地,自古以来,老庄之学就极为兴盛。倡导无为之说的老庄,和标榜空的哲学的佛教有相通之处,本质上易于接纳佛教。
东汉第二代皇帝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被视为中国最初的佛教信徒。他受封彭城王,永平八年(65年)遭人告谋叛而被贬至丹阳。百年以来,这个地方和佛教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
楚王刘英蒙受谋叛嫌疑时,明帝下诏曰:
楚王诵黄老微言,尚浮屠(佛教)仁祠,吃斋三日,与神为誓,何嫌哉,何疑哉?
此诏的论调是,刘英既为佛教信徒,就无谋叛之嫌疑。不过,刘英似乎是佛教徒,同时亦是黄老(黄帝与老子,同老庄)之徒。
杀死赵昱、掠夺广陵的佛教信徒笮融,后来投靠渡过长江、成为当地实力者的刘繇。曾为彭城相的薛礼在这之前也渡江来到江南,加入刘繇麾下。
“收留薛礼还好,但收留笮融可就有问题了。所谓北之吕布、南之笮融啊。”许劭对刘繇如此说道。意指北方九原的吕布杀了主子丁原和董卓,南方丹阳的笮融则杀了礼遇他的赵昱。
“我知道。可是,我现在正需要兵力。”刘繇回答。
“大人知道就好。您说需要兵力,但笮融的那些算得了兵力吗?”许劭提出疑问。
“他不是带领数万之众过来了吗?”
“他们尽是些诵念浮屠经文的人。据在下所知,浮屠教人不可杀人,他们可上不了战场。”
“孔孟也没有说可以杀人。人在乱世不得不战啊!”
“大概是吧。笮融似乎在广陵也杀了不少人。不过,请大人务必多留心这个人。”
“听说赵昱酒醉被杀,那我就不和笮融饮酒。”
“这就好。”
“再怎么说,我们得提防孙策之兵。”
这就是刘繇需要兵力的理由。他令薛礼防守秣陵城,笮融驻屯县城南边。秣陵即今之南京。但是,这样的布阵仍无法防御孙策的精兵。兴平二年(195年)十月,孙策拔牛渚营,并一口气攻破秣陵和县南。刘繇暂退至曲阿。孙策仍未缓和攻击,曲阿没多久又被攻陷,刘繇再走丹徒。
孙策进入曲阿,立即慰劳将士,并论功行赏,同时在诸县发出布告:
曾为刘繇或笮融的部下者,只要投降则既往不咎。如果愿意亦可加入我军,不愿从者亦听其自由。
这个布告发出十天后,有二万余人投降。
刘繇逃入丹徒后,召许劭商讨未来的方针。
“我看远走会稽吧。”刘繇说。
浙江自越国的时代以来便很丰饶,而且也远离群雄争霸的舞台,刘繇想暂时在那儿培植实力。
“如何?想听听子将先生您的意见。”多日未修边幅的贵公子刘繇拍着许劭的肩头说。
“在下为依靠大人,才从广陵转至曲阿。大人岂可依靠在下?”
“不止是我,天下人都将依靠先生。”
“在下只对观人相略有心得,对作战可不在行。”
“先不谈作战,请先生判断远走会稽如何?”
“走会稽不大好。”
许劭摇头。
“为什么?”
“会稽太丰饶了。”
“太丰饶为何不行?治疗败战之伤,丰饶的土地岂不正好?”
“丰饶的土地必有他人觊觎。熟悉地理的孙策正得意,一定进兵会稽,继续追赶我军。而且,会稽位于海滨,一旦被迫赶就无法动弹。”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