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必然轻视弃家人而逃的对手,也不会深追。如此可以相当地避免军队受损。因为留下来的家人在对立的敌人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联系作用。
“这太那个啦,把家人当人质……”绶扭动一下身体。
孔明松开原本抱着胸的双腕,一副认真思索的样子。
“难道他是个不能只看表面的人物?”孔明喃喃说道。
“也许是吧……”绶也意会过来了。
“可是,我可不喜欢你变成那种人啊!”绶附加一句。
“这是我办不到的事。我倒是想和办得到这种事的人……”
话说到一半,孔明突然打住了,他在衡量可否与这种人合作。能泰然自若地做出我办不到的事,这种人不正是最好的合作对象吗?年轻的孔明开始筛选横在眼前的诸多可能性,在这当中已有刘备这个名字。
刘备败走,投靠袁绍阵营。正和曹操处于对决态势的袁绍,大举欢迎刘备的加入。
曹操向刘备进兵时,袁绍阵营的田丰建议:“我们当乘这个机会袭击曹操后背,如果全军出动,应该可以予以致命的打击。”
袁绍却回答:“不行,小孩正好生病。”
袁绍并未采纳此意见。田丰举杖击地,心有未甘地说:“唉!只因婴儿生病,平白失去不可再得的大好机会。可惜啊,梦想就这么走掉了。”
甘海简直像当场目睹一般,做出田丰举起拐杖的模样,把绶给逗笑了。
关于孙策的下场,甘海的叙述也是唱做俱佳。孙策被刺客用箭射中之后,并没有马上死去。看到弟弟孙权赶来,还递给他印绶,那是孙策被赐封吴侯的印信。此举无疑正式指定其弟孙权为继承人。
“统率江东部众,以野战决大业、争天下,这种事你不如我。但是,举用贤者,登任有能之士,合力保住江东,这种事则我不如你。”
这是孙策的遗言。他希望自己死后,弟弟不要发动战事争夺天下,而要施行良好的政治,保住江东。
孙权大声悲泣,重臣张昭叱责他:“现在不是哭的时候!”
孙策原本想攻击西方的黄祖,因为孙策之父孙坚为黄祖部下杀于岘山,他想为父报仇。但是,广陵太守陈登却在背后蠢蠢欲动。陈登重新召集严*的残党,组成反孙策的阵营。孙策获悉此事,急忙折返,为和陈登决一雌雄,便在丹徒构筑基地。乘等待整备军需物资的空当,孙策外出狩猎,没想到因此丧命,享年二十六。
孙策经常被人提起,他以骁雄而闻名,有人说他:
猛锐冠世。
但,相反的,也有人批评他:
*而果躁。
他那不深思而杀人的“果躁”个性要了他的命。孔明之兄诸葛瑾奉养继母,当然有心出仕,但他讨厌孙策的粗暴和浅虑。孔明从哥哥的信中推测,哥哥担心孙策这种思虑浅薄的人可能会招来意外的灾祸。这类文字不少,可能是他不出仕孙策的理由。
孙策无识人之明,这一点他自己似乎明白。由他临终告诉弟弟说“打仗我比你行,登用人才你比我行”就可以得知。换个角度来看,这也表示孙权虽然年事尚轻,却以有识人之明而闻名。
孙策、孙权兄弟的姐姐嫁给弘咨,此人正是孔明兄弟继母的亲戚。孔明兄弟随时可以运用此关系。孙策在的时候,孔明的哥哥尽量避开。孙策一死,便立即出仕孙权,但孔明从哥哥的个性推测,哥哥不会主动去攀附。孙权看过诸葛瑾这位姐夫的亲戚几次,可能对其评价不错吧。身为江东霸主,站在统率大集团的立场,孙权必然先想延揽人才,也许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立即邀请诸葛瑾出仕的。
“如果是孙权的话……”
二十七岁的诸葛瑾很干脆就决定出仕。孙权原本就有哥哥那时候的重臣张昭、周瑜辅佐,现在再加上自己所挑选的诸葛瑾等人,作为其幕僚。
就争霸天下的集团而言,孙权的势力还算是二流,一般认为缺乏*级臣僚,以致根基不够强固,是其缺点。诸葛瑾明知这一点,还投身于这位江东新军阀,是想一试自己的实力。下决定的当天,他写了一封信给襄阳隆中的弟弟。不过,甘海早那封信一步,把他出仕的消息告知孔明。信上除了说他成了孙权的幕僚之外,还附带提到:“母亲是江东人,故而我选择出仕就有所限制。在这方面你就自由多了,勿庸心急,不妨详加考量。我很羡慕你。”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