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7)

2025-10-09 评论

    问是谁家墓,
    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
    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
    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
    国相齐晏子。
    “二桃杀三士”是齐国的传说,它载于《晏子春秋》,是和公元前六世纪后半阶段春秋时代齐国名臣晏婴有关的故事。
    这首歌只列出田疆和古冶子二人,“三士”其实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齐景公时代,此三人以武勇而闻名。宰相晏子(晏婴)担心此三人要是联手的话,恐怕会成为齐国的大祸患,便想办法加以离间。
    于是,晏子假借景公之名,赐予三人两个桃子,令三人“计功食之”,也就是认为自己功绩大的人就拿桃子去吃。但三位齐国勇士实在难分轩轾,而桃子却只有两个,纷争遂在所难免。
    公孙接曾徒手搏杀大山猪和猛虎,田开疆曾埋伏兵击退敌国大军。他们二人各自取了一个桃子。然而这可不是一个桃子的问题,而是在比较功勋,古冶子岂有默不作声之理?于是,他诘问道:
    “以前,有一次主君渡河时,遇到大龟,马车的马被吃掉了,主君掉入水中。当时我还年轻不会游泳,但却潜入水中、逆水百步(当时一步约一点四米),再顺流九里(一里约四百米),好不容易捕杀了大龟。难道这样不值得一个桃子吗?你们两人还不把桃子还回来?”
    公孙接和田开疆还回桃子,并对自己先拿桃子而觉得羞愧,便自刎身亡。拿回桃子的古冶子也觉得独自存活是不仁,使人蒙羞是不义,亦自杀而死。
    这则故事不能当做史实。《晏子春秋》也不是晏婴本人所作,似乎是年代相隔甚远的战国时代至汉初之间,有人假借晏婴之名写成的。
    虽然不是史实,但不难想象春秋时代的齐国,可能拥有几名深具武力的实力派家臣,为防止他们联合,遂施以各种离间策略。
    只利用两个桃子就消灭了三个可怕的对手,这是智能取胜,完全不折一兵。后人将“二桃杀三士”的成语用来形容出奇计杀人收奇效。
    齐景公虽斩除祸根于未然,但亦惋惜三位勇士,故而予以厚葬。一般认为地点即在梁父岗。
    孔明自小便吟唱《梁父吟》。这是大家都会唱的民谣,孔明会唱却不明白它的典故,直到家庭教师教他朗读的时候,才似懂非懂地知道它的意思。
    小时候只当它是争桃子的童话故事。
    “堂堂大人争一个桃子,为的只是想表功……”
    不久孔明便了解到这层意义,这时候才五六岁。在成长中已经有高人一等的批判。但在这当中,他也了解到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恐怖。
    “齐景公和晏子都不想杀这三人,却为什么不得不杀?”
    少年孔明也逐渐明白现实世界充满相同的矛盾。父亲和蔼地回答他的疑问。虽然叔父偶尔才来泰山一趟,但总是带来一大堆话题。孔明整天缠着叔父,想尽量吸收点东西。
    “古冶子不畏死地拯救主君,明明不会游泳还跳入激流中。这样的人,难道会背叛主君吗?”孔明以同样的问题问父亲和叔父。
    “人并不是永远不会变的,原本是好人却做坏事的例子多的是。小时候谁都很纯真,但有的人慢慢就变阴险、生出歹念。你以后要多注意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父亲如此回答。
    “古冶子地位日益高升,身边也围绕着想攀龙附凤的人。这些人难免会煽动、讨好他。可能因此他也慢慢觉得主君不太看重他,因而心生不满。例如他们可能告诉他:‘你应该当宰相的,可是却只让你当将军……’你今后要多注意对你说好话的人。等你年纪愈大,就愈可能碰到这种事。”这是叔父的答复。
    少年孔明最大的疑问,在于为“此谋”的宰相晏子。晏子担心三位武勇之士将来恐成为国家的祸患,为防患未然而将其除掉。但是,晏子本身又如何呢?他身为宰相,权力当然远较三勇士为大。
    “力量这种东西很可怕。力量并不仅限于腕力和武力而已。”在快十岁的时候,孔明明白了这个道理。然而他并无意向父亲和叔父提出这个疑问。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