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6)

2025-10-09 评论

    自称“太平道”的道教团体,在十数年之间召集数十万信徒,教祖张角将信徒组成三十六“方”。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上是信徒的口号。起事之前,他们把这些口号涂写在各机关门墙上,多少造成人心惶惶。
    太平道信徒以黄巾为标记,所以也被称为“黄巾军”。不过,黄巾军的起义很快被平定。担任*军指挥官、大为活跃的众将军,一手掌握军队,日久便成了军阀,他们几乎全出身于权贵、豪族。
    首当其冲的是宦官。让对立势力的士大夫自由掌握军队,宦官便已经失去胜算。黄巾之乱平定后,中平六年(189年),士大夫阵营一举诛绝宦官。
    黄巾之乱和诛杀宦官两个事件,正好发生在诸葛孔明(6)失去母亲一事的前后。黄巾之乱的主战场在河北,住在泰山、正值懵懂之年的孔明对此*几乎没什么记忆。而诛杀宦官时,孔明已经九岁,虽然事件的舞台在洛阳宫廷,但他经常听大人们提起。
    宦官是全被赶尽杀绝了,但听说有一些没胡子的也遭到误杀。
    听这种故事对小孩子而言也异常刺激,曾使孔明整晚兴奋得无法入睡。
    诸葛家既属士大夫之家,宦官全灭自然被当成好消息,因此举家弥漫着欢悦之气。家族中亦有年轻人从军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孔明经常听他们吹嘘功勋。其叔诸葛玄也在战场当文书,孔明很专注地听叔叔所说的话。
    日后孔明所臣侍的主君刘备,同属幕僚的关羽、张飞,和宿敌曹操等人,都在曾参与平定黄巾之乱的一个时代。后来,孔明和同时代的人聊起黄巾之乱情形,他们经常诧异他居然能知道那么细微的事情。
    孔明既听过士兵说起,也听过军官级的叔叔说起,而且非常专注地聆听。虽然还是小孩,他却懂得去严格批判、取舍、分析他所听到的内容。
    诛杀宦官事件发生时,灵帝已经崩逝,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即位不及半年,才十四岁。这刘辩实非帝王之才,当时一手掌握国家实权的董卓,有意显示自己的权威,遂将甫即帝位的刘辩拉下宝座,代之以九岁、王美人所生的刘协,此即和孔明同年的献帝。
    “嘿,你和皇上同年纪啊。”曾有人这么对孔明说,说着说着伸手要去摸他的头,却被他的个子吓着了,“你真的才九岁?”
    长大后的孔明身高超过一米八,相当魁梧。
    如同现在仍称的“山东大汉”一语,出生于山东半岛的泰半很高大,但孔明又特别突出。山东琅琊以文人辈出而闻名,继三国之后的六朝时代,其文化担子可以说由琅琊出身者一手挑起。出了“书圣”王羲之的琅琊王氏一族尤其有名。
    琅琊孕育出这样的文化,可能和它面临一望无际的海洋有所关联。海洋彼岸让人编织各种各样的梦想,这一点也反映在艺术上面。此种风格绵延数世代,自然亦渗入诸葛家族的血液中,并在某个时候绽放出天才的花瓣。
    诸葛孔明(6)虽然生于琅琊阳都,但少年时代却在泰山山麓度过。泰山乃仙山,亦封藏有许多的梦想。
    五
    泰山底下有名为梁父(一书“梁甫”)的山冈。祭天之处在泰山,祭地之处则在梁父。在山顶堆土,即所谓“封”,使高处变得更高,这是将上达天际的愿望仪式化。至于扫除梁父岗的土以祭祀地神,想必是与地下神灵沟通的仪式。该处是古代坟地,相传在古时候埋了善良的魂灵。
    有一首名叫《梁父吟》的民谣,诸葛孔明(6)少年时候很喜欢唱,长大之后,想起来也会哼唱一番;而且,整理思绪的时候也会自然脱口而出。由于孔明和《梁父吟》的关系如此密切,后世有人说《梁父吟》是孔明所作。
    也有传说,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的琴曲,系其在泰山麓耕作,因雨雪归不得,而忆起父母时所作的。这种说法倒是挺符合《孝经》作者曾子的作风。不过,《梁父吟》似乎被认为是古代的挽歌:
    步出齐城门,
    遥望荡阴里。
    里中为三坟,
    累累正相似。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