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正确掌握东吴的情报,他虽然希望东吴投降,却也不怠于备战,到达江陵便立即编组水军,并展开训练。
曹操所谓的那些年轻人,其实是东吴的主战论者周瑜和鲁肃。年轻也只是和五十三岁的和平论者张昭相比而说的,他们两人也都超过三十岁了。还有些人比他们更年轻,那就是二十八岁的诸葛孔明(75)和二十七岁的东吴主君孙权。
三十七岁的鲁肃充当吊问使前往荆州,因遇战争,到当阳附近即折返。——此消息亦传至江陵的曹操耳中。曹操相当关切情报的搜集。
“刘备派一名叫诸葛孔明(75)的年轻人随鲁肃回去。”
一位幕僚向曹操禀报这样的情报。
“那是隆中的卧龙,我听过这个人,应该是徐庶的朋友没错。去问问徐庶,看他是何等人物。”曹操说。
曹操居然记得刘备在荆州当客将时延揽的新人名字,但他不亲自去问徐庶,而叫幕僚去问,也许是并不太重视这件事。他心想刘备看中的人应该是有两下子,但此人既然比徐庶年轻,不至于有什么了不得吧。
被问及孔明的事时,徐庶只说些不伤大雅的话:“这个人学识渊博,思虑深入,而且富辩才。”
曹操听幕僚这么说,嘀咕一句:“是辩士啊。”
曹操心想:现在刘备不凭借孙权之力,只有自灭或逃亡了。为说服孙权施以援手,当然要派遣一位能言善道的人,这个角色不适合关羽、张飞,乃至赵云。和这些武将相比,诸葛孔明(75)这名青年可能好一点吧?
“禀丞相,我们是否也应该派辩士去?”幕僚问。
曹操摇头,回答:“一封信比一名辩士更来得有效。”
曹操认为派遣辩士,还不是去劝降,那倒不如送一封恫吓的信,还更具效果。对文章颇有自信的曹操,已经在脑中打好草稿:
……近奉辞,伐罪人,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之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所谓会猎,字面意思是相会狩猎,真正的意思则是挑战。
“据刘备阵营内传来的密报,一名叫诸葛孔明(75)的年轻人,自愿当使者。”
幕僚禀告新情报。
刘备的行辕中,亦有人私通曹操阵营。处于乱世,明日不可预料,有朝一日说不定天下归于曹操,此种私通当可用来表功。
“什么?你是说这不是刘备下的命令?”曹操扬起单边眉毛。
“是的。据说左将军原本想逃往苍梧的。”
“是吗?……刘备是还有这个地方可去。也许他已心灰意冷,想抛弃一切去这地方……难道刘备说出这个念头,却被孔明这年轻人给打消了?”
曹操陷入沉思中。
又有一名幕僚进来,禀告新情报:“刘备的军队没在夏口驻足,又往东去。”
“往东?”
“和我们正好反方向。”
“他正朝往东吴。孙权的阵势已推进至柴桑。战火就要点燃了。”
曹操点头说道。他昨夜已获悉孙权大本营已移至柴桑。
三
如同曹操所推测的,刘备外表似乎仍有统一天下的热情,但中途的确曾兴起放弃的念头。
天下统一是万民之幸。
诸葛孔明(75)相信这一点,也以此为最高理想,为实现此一理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例如,刘表一死,他力劝刘备取下刘表的荆州,便是基于这个因素。但,刘备却说了一句“我不忍心”,而没接纳他的建议。
刘备从曹操阵营逃出,刘表二话不说就欣然接纳他,刘备忘不了这个恩惠,无法乘刘表亡故之际而背叛其子。
“景升公对左将军的确恩重如山,但那是私恩。万民之幸和私恩,何者为重?”
诸葛孔明(75)以此言逼迫刘备。刘备一脸为难,无力地摇头。
“这是什么话?不用说也知道何者为重。”
孔明已按捺不住,刘备却还拘泥于私恩,因不忍心而为难,这是他高于他人的情操。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