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让这种人君临天下。”孔明内心如此慨叹。
心怀天下的人毕竟异于常人,我孔明岂可将自己的价值判断硬套在刘备身上?——孔明以此自责。
“一切都拜托先生了。先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孔明临去柴桑时,送行的刘备这么说。孔明不觉用手捂住嘴巴,担心自己失笑。无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人,居然对部下这么说,岂不好笑?
建议刘备军由夏口往东移进的人,是鲁肃。既然刘备有意与孙权结盟,驻屯地当然最好能尽量靠近对方。鲁肃对那一带的地理相当熟悉,建议说:“樊口那地方不错,适合大军驻屯。左将军的一万多水军也可以在那儿靠岸。”
孔明和鲁肃一起赴柴桑。途中两人天南地北聊了不少话。
“这个人真像我的主君。”
孔明不知何时有这样的感觉。他觉得鲁肃的个性似乎也是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到头来还是依感情做了最后的决定。可能就因为这个缘故,鲁肃很能体会刘备的心情。
“阁下的主君,是属于不会被部下背叛的那种人。”在下长江的船上,鲁肃这么说。
“怎么说呢?”孔明问。
“怎么说?阁下倒想想看,这样的人谁背叛得了?他应该可以说是幸运的人吧。真的,的确……”
鲁肃似乎对刘备甚为倾心,一时还找不到形容词呢。孔明为此感到高兴,因为东吴应该也有许多谋士,鲁肃必定会站在支持结盟的这一边。
行船的旅程很枯燥,孔明便听鲁肃谈论有关东吴重要人物的种种。
当地出身的人肯定是赞成降服于曹操,代表性人物为彭城出身的张昭。他们似乎倾向于“主君要我们自己挑选”,乱世必须有指导者,他们想尽可能挑选有能力的人,为他们消除灾厄。这一点和荆州一样。
荆州的主君是刘表,但刘表未必是绝对的主君。因此当曹操来攻时,蒯越、蔡瑁等人便投降了,对他们而言,只是用曹操替换刘表而已。一旦出现更有能力的人,替换又何妨?
“张昭就等于是荆州的蒯越……”
孔明想到这里,意外地发觉两者类似的地方可真多,不觉笑了起来。
“有什么不对?”鲁肃皱起眉头问道。
“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心里想的却很相似。而且,天下英雄也有不少人是相似的。真有趣。”
“是吗?在下却以为人大抵都不相似。光是曹操南下这件事,原本交情不错的朋友,都会闹不同意见,真是十人十色啊。”
“阁下和周郎意见相同吧?”孔明问。
周瑜字公瑾,一般都称呼他为周郎。“郎”这个称呼,含有年轻又有威势的美男子之意味,《三国志》他的传中,称他“有姿貌”。也就是说,他是相貌非凡的美男子。
在东吴阵营,周瑜和鲁肃是众人皆知的主战派双璧。
“意见也不是完全相同。反对曹操这一点是相同,但做法不同,周郎有我无法模仿的地方。”
“什么地方?阁下是不是比他年长?”
“和年龄无关吧?周郎他……怎么说才好呢?……毫不犹豫。”
“那是果敢啰?”
“很难说清楚。”
鲁肃否定用“果敢”来形容周瑜,大概光用这两字没办法说得贴切吧?
孔明已大略体会出来了。鲁肃是刘备型的人物。不管说什么为天下苍生,就是无法攻打恩人的遗孤。和鲁肃相比,周郎又似乎和孔明相似。如果能自己裁决,孔明必定毫不犹豫地攻打襄阳的刘琮吧。
“和鲁肃比起来,周瑜恐怕更难缠。”孔明这么觉得。
“不谈这个……”鲁肃改变话题,“阁下不像令兄。”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您不是说像吗?”
“容貌是像,声音也像,但内涵不像。对,就是内涵不像。”
“是吗?”
孔明突然沉默下来。他大概十五年没见过哥哥了。七岁的时候分开的,当时哥哥已经是大人了。在和孔明分手之前,哥哥刚过完被认定为成年的加冠仪式。尽管说是大人,哥哥也不可能一直都是那个样子,孔明自己也有所成长。尤其在想法方面,如果两个人相同才是奇怪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