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31)

2025-10-09 评论

    “那是因为我比你年长的关系吧?不然就是始皇帝有眼无珠,看不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吧?”张耳用这样的话给予安慰。
    “这种躲躲藏藏的生活,不知何时才会结束哩!”
    听到陈余如此喟叹时,张耳立刻说:“始皇帝的秦朝迟早会灭亡,是绝对错不了的。最好的证明是对你的赏金只有五百金这一点。连识人的能力都没有,这种人的治世可能长久吗?”
    由于在大梁或过去的魏地格外危险,因此,两人流浪他国。来到中意的地方时,一住就是好几年。但长住一个地方同样十分危险。他们又辗转各地后来到陈,对此地相当中意,因此在陈已住了五年的时间。
    “我们似乎应该考虑转移到别处吧?”张耳说。
    “又要转移了?我们不能在一个地方生根吗?”陈余露出怅然表情。
    “秦朝灭亡,我们就能大摇大摆地回到大梁,你为什么不能再忍耐一段时期呢?”
    “不知还要等多久哩!”
    “依我看,老百姓起而反抗的时候应该到了……”
    正在如此聊天时,他们听到贫民军在大泽乡崛起的消息。
    “看样子,我们可以不必再干城门守丁了。”张耳意兴焕发地说。
    来到陈地后,他们做的是城门守丁的工作,不仅是看守城门,还得行走城内各处,宣传政府的公告事宜。
    “抓到张耳的人可得千金悬赏,抓到陈余则得五百金……”
    这项悬赏公告也是两人行走城内,大声向居民宣达的。
    大声宣达悬赏公告的人就是被缉拿的对象——什么人会想到这一点呢?监视可疑人物进城,也是城门守丁的工作。由可疑分子本身担任这项工作,不是非常讽刺吗?
    他们开始对在大泽乡发生的造反有所期待。
    他们的期待没有落空。造反一事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贫民军已成为数万军队,并且攻入陈城,以此为据地。
    两人暂时静观态势。
    是泡沫式的造反,还是有所前景的军队,这一点,非予判断不可。
    “看样子,这批人相当有前瞻性。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军纪非常良好,都是贫民出身的士兵,所以懂得如何珍惜老百姓。这一点就已赢得了人心。”
    陈胜入城后,张耳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做此判断,因而偕同陈余前来造反军总部拜访。
    虽然是乡下地方,但他们相信无人不晓张耳、陈余之名。通报姓名后,对方一定会乐意引见——两人如此认为。
    他们果然受到欢迎。陈胜说:“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实在是三生有幸。尚请二位惠予指教。”
    张耳早就准备好给陈胜的建言,因而滔滔不绝地说:“你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地吸收同道,人数愈多愈好。吸收同道尽量以对秦怀恨在心的人为对象。秦不但攻灭六国,更俘虏其国君,故六国遗民都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因此,首要之务是复兴被灭亡的六国。只要使六国复兴,天下人会感恩于你,你的帝业也将能够完成。在这之前,非获得人心不可。你现在以王自称,这一点似乎有欠妥当,因为这易使人认为你有私心。依我之见,此时应该暂且有所收敛为宜。”
    “这我可以考虑。”陈胜回答。
    贤名远播之张耳的意见,当然非接受不可。只是,对方是不是真正的张耳,尚未得到证实。因此,陈胜没有当场作肯定答复,等到他们回去后,他才问武臣:“怎么样?你看出真假没有?”
    对此,武臣蹙着眉头回答:“一时难以鉴别。”
    实际上,武臣过去曾以食客身份在张耳宅邸待过一段时期,当然不会认错人。方才见到的正是暌违近二十年的张耳,这一点,他心知肚明。
    ——这个人将是自己强劲的竞争对手!
    由于对方是名满天下的人物,日后宰相之位将会被张耳所占是显而易见的,非阻挡不可。但这时候怎么能说“他是个冒牌货”呢?
    这两个人是如假包换的张耳和陈余,这一点,迟早会得到证实。要是说出鉴定错误的话,自己将会信誉扫地。所以,此刻最好的方法是含糊以答。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