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要剥夺我的官爵?哈!哈!哈!宋国皇帝是在说呓语。我还想取得长安,攻占宋都开封。他有时间管别人的官爵?他应该先担心自己的帝位能不能保住啊!”李元昊呵呵大笑。
民族意识强烈的李元昊向以党项族无固有文字为憾,他因而创造了新文字,这就是所谓的“西夏文字”。
西夏帝国从李元昊开始持续十代一百九十年,到1227年才为蒙古所灭。而成吉思汗也是在攻打西夏时去世的。西夏文字在西夏灭亡后也继续为党项族所使用。
要取得长安。——做此公开宣言的西夏,当然决心与宋决一死战。
宋动员五十万大军到陕西。全民皆兵的西夏,国力相当强大,致使宋屡次遭受苦战。但一直被西夏压迫的吐蕃和回纥,开始在西夏后方展开扰乱工作,西夏因此也陷于苦战。
得到渔翁之利的是辽。辽使宋陷入苦境,与之重议澶渊之盟,获得更多的岁币和外交关系上的优势。岁币增额十万匹丝绸和十万两银。
宋和辽在新条约下恢复良好的关系,当然为西夏带来负面影响。西夏在与宋的交战上,已无法期待辽的后援。宋与西夏在互动干戈一段时期后,两边都陷于苦境。而宋坚决要求的是,西夏必须对其臣从。民族主义者李元昊后来只有屈服,同意形式上的臣从,但以获得实际利益作为交换条件。西夏因臣从而获得的报酬是十三万匹丝绸、五万两银和两万斤茶叶。
“我现在才明白爹的心情……”1044年,与宋之间的条约成立时,李元昊呢喃地说了这句话。
英宗甫即位,宫廷内就发生被称为“濮议”的对立意见。一些史家甚至认为,宋后来因党派抗争而摇摆不定,危及国基的开端,完全在于“濮议”。
以金钱购买和平。——宋对辽和西夏支付“岁币”作为和平的代价。长期以来,这种手段一直被认为是一项国耻。
但反过来看,被史家酷评为国耻的“岁币”,却也显示宋在经济力方面的强大。经济力足以负担和平代价,而且还绰绰有余。宋不但养着本国国民,更养着辽和西夏的国民。要算出当时的生产指数是极困难的事,但宋犹较有黄金时代之称的唐朝全盛期富庶,则是事实。
唐的确极为殷盛,但那仅限于贵族社会,连低层阶级也变得富庶,是到宋代才有的事。首都的饮食店到深夜都还生意兴隆。中国开始孕育庶民文化,也是到宋代才有的事。说书、戏剧、各种技艺表演,庶民生活上的余裕产生了这些东西。
宋称得上是经济大国。国家财政犹有余力,所以才有可能担负岁币,但这样的能力毕竟无法长久维持。经济膨胀后,要使之缩小是至难之事,一般的情形是,膨胀现象会与日俱增。
文治主义的宋,并不是说因此就得以减免军事费用的支出。由于以岁币购得的和平极不安定,因此,在军备上还是不得疏慢。由于优秀人才都成了文官,军人的素质相对降低。为弥补这一点,当然需要花费巨额费用。
最明显反映文治主义精神的是文官受优遇之事。在历代王朝中,对官吏的待遇最为优厚的政权,莫过于宋。官吏的薪俸有货币和领取实物之别。货币因时代不同在价值上有所变动,因而甚难做比较,此处只能就领取实物的情形做分析。
唐可以说是官吏相当受到优遇的时代,其从四品官每年领取的俸米是两百六十石,而宋朝同样的从四品官,每年领取的俸米是六百石。唐的从四品官领取的货币是铜钱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七文,而依据记录,宋朝同一阶级的官吏领取的月薪是铜钱五万文。
此外,唐的官吏受分土地,宋的官吏则受领绫、绢、罗、棉等实物配给。要在这方面做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概括言之,同一阶级的官僚,宋之官吏领取的薪俸较唐似乎高出两三倍。
除了月薪之外,宋皇帝动辄发恩赏给官僚。大臣生病时,皇帝致赠的慰问金,以五千两银为其行情。仁宗去世时,更以分赠遗物形式,赐给每一名大臣百余万钱。
“遗赐不得辞退,因为这是不敬之举。”
“可是,我们怎么好意思拿这么多的钱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