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30)

2025-10-09 评论

    与之相较,主战论者所做的事情,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因违背与金之约定而招致的是“二帝北行”这个悲惨的事态。宋以“与野蛮人之约定可以不遵守”的想法,于协定成立后对金军发动夜袭。虽然此举因姚平仲擅自行动而归于失败,但原本进言对金军发动攻击的还是主战派人员。高宗(当时为康王)当时正以人质身份在金军军营内。
    违反协定事项时,人质有可能遭杀——这是常识。李纲等人明知道这一点,却采取违反的行动。
    比起国运,康王之命不值一顾。——李纲是基于这个想法而主张强硬政策的。
    高宗一想起人质时代的事,就对主战派人员极为愤怒。
    但即位而准备重建国家的现在,实在不能无视于占政权中枢的主战论者的意见。
    张邦昌不但被赦免,更获授位在三公之上的太保之名誉职,并且受封为同安郡王。
    他救了皇室祖先之陵墓——高宗的用意在于对这一点表示感谢,但主战论者却对大逆之徒被授予王爵之事而大为愤慨。这股愤慨之气非得缓和不可。
    高宗政权的要人,以主战派占压倒性的人数。由于媾和派受“伪命”的人为数不少,因而绝难进入高宗政权。
    “靖康之难”(指“二帝北行”而言)乃媾和派误国的结果。——这个理论在主战派的主导之下成立,李邦彦、吴敏等媾和派要人逐一被处流放罪。如此一来,对张邦昌当然也不能另眼相看。
    将张邦昌安置潭州(湖南省)。——皇帝被迫作这个决定。安置实际上等于是流放。
    不久,宰相李纲兼任御营使,成为兼管政治和军事的最高负责人。这个不知妥协的强硬派掌握实权之后,就打出一种精神振兴政策来。
    国家刑政以对僭逆及伪命之徒行断然措置为最高原则。无此,宋之国家将无以立足。——这个目的当然在于肃清媾和派。
    未几,使者奉命前往潭州,对被安置在该地的张邦昌传达“赐死”旨意。
    “吾命休矣。”张邦昌仰天服下毒药。金因此而得到再度派大军南下的口实。
    张邦昌应该是在金的保护之下统治河南百姓的人,而宋的残存政权却恣意将之杀害。不对宋加以惩处,金国的权威岂不扫地?
    此次派遣军队的目的,在于对杀害金国藩屏之大楚皇帝的凶徒兴师问罪。将在辽东的旧宋二废帝及其家族家臣,移至更偏僻之地。——金以此对天下宣言。
    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南下。高宗气得直发抖。李纲是精忠而绝对无私的人——这一点高宗知道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高宗无法对李纲正面发怒。
    对李纲所主张的事,没有一个人能表示反对。那是一种理想论,实际上,李纲正是个理想主义者。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而李纲根本不想正眼面对现实。
    高宗的父亲(徽宗)、母亲(韦妃)和妻子(邢氏)都被带到金国。由于李纲害死张邦昌,金国现在要将旧宋俘虏群移到更偏北之处。听说那是酷寒之地。
    杀害金所拥立的张邦昌,一定会受到报复,这是任何人都能想象得到的。
    如果是你的父母亲、妻子或兄弟以俘虏身份在金国,你做得出同样的事情吗?高宗真想如此问李纲。
    高宗当时以使节身份在国外,他的妻子邢氏则留在开封,因而以亲王妃身份被拉走。
    除了父母亲和妻子被移至僻地受苦以外,河南住民也因金国大军南下而再受生灵涂炭之苦。高宗政权也面临危急存亡之深渊。
    “现在必须避难于东南之地,绝不可留在此地。”宰相汪伯彦如此进言。这个人因于任相州知事时,曾经将康王时代的高宗由磁州迎接至相州而晋升为宰相。东南之地指江南而言。
    “不可如此。”作此发言的又是李纲。“晋因受夷狄之攻打而迁都东南之地金陵,结果从此未能返回中原。宋、齐、梁、陈等南朝素以复归中原为职志,却未有一个王朝如愿以偿。倘若以避乱为目的,应该前往西才对。唐玄宗避乱于西方蜀地,结果得以光复中原。当然最好是不要迁都。留在中原,由陛下亲征,大宋士民不知将因此而何等奋起。微臣出身东南,私情而论应该欢迎陛下南迁,但这不是论私情的时候。”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